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朱彦夫事迹(朱彦夫事迹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价值)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10-04 01:10:09 385 0

全国十大劳模事迹简介

2022全国十大劳模事迹简介

2022全国十大劳模事迹简介,事迹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老舍先生曾说过:“劳动最有滋味”,所以求真务实、兢兢业业工作,就是我们学习劳模的行动。以下分享2022全国十大劳模事迹简介。

全国十大劳模事迹简介1

杨振宁事迹及颁奖辞

杨振宁事迹

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他心系祖国科教事业,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辞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事迹及颁奖辞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事迹

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及失去双亲的两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颁奖辞

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苏炳添事迹及颁奖辞

苏炳添事迹

苏炳添,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男子60米、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苏炳添跑出9秒83,以半决赛第一的成绩闯入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

颁奖辞

世界屏住了呼吸

9秒83

冲出亚洲的速度

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

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朱彦夫事迹及颁奖辞

朱彦夫事迹

朱彦夫14岁参军,先后10次负伤,3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所在连队与敌军在零下30多度的天气里血战三天三夜,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新中国成立后,朱彦夫回乡,用25年时间带领乡亲治山治水,改变了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

颁奖辞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

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

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

也没有向困苦低头

与自己抗争

向贫穷宣战

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

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顾诵芬事迹及颁奖辞

顾诵芬事迹

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机型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并创造性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

颁奖辞

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陈贝儿事迹及颁奖辞

陈贝儿事迹

陈贝儿出生于香港,在传媒行业工作近20年。2021,她和团队为拍摄脱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跨越14个曾经处于深度贫困的地区,节目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拉近了内地和香港同胞的心灵距离。

颁奖辞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吴天一院士事迹及颁奖辞

吴天一院士事迹

吴天一院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了藏族群众上万人。如今80多岁的吴天一仍然坚守在青藏高原之上,守护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颁奖辞

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江梦南事迹及颁奖辞

江梦南事迹

江梦南半岁时,双耳失聪。但他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他成为了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念博士的学生。江梦南的目标始终是明确的,那就是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

颁奖辞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彭士禄事迹及颁奖辞

彭士禄事迹

彭士禄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是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上世纪50年代,他隐姓埋名投身核潜艇研制事业,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辞

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航天人事迹及颁奖辞

航天人事迹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2021年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

全国十大劳模事迹简介2

2022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事迹材料

在创新中成长 在成长中创新,主人公是机电区副区长薛志庆,他出生于1969年2月,在1990年3月在峰峰集团大社矿参加工作,____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本科学历,河北涉县人。

以他名命名的“薛志庆创新工作室”创建于____年,他带领6名成员针对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在企业中的不断推广应用所遇到的难题分门别类,从优化工序环节、技术改革、机电设备影响、创新管理等各方面入手。

先后对井下大型绞车变频操控整流电控系统、架空乘人系统活动式静止上下人装置、架空乘人装置绳轮回收加工机床、三水平坡底泵改自动开停装置和主井绞车盘形闸“闸间隙保护和松绳保护”报警装置等创新改革项目进行了优化改造,极大降低了故障率、磨损和用工的消耗,年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百余万元。

其中薛志庆还先后针对bkd系列操作系统的不合理,改造了操作回路;研制了井下泵房高低水位报警装置,避免了电机烧线圈事故;还先后对串车控制系统、延伸泵房软启动改成直起和高压橡套电缆接头改冷缩头连接等项目进行了改造,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达数百万元。

薛志庆同志利用创新工作室平台先后绘制出7种备件图纸;修复电器设备36台,为矿节约费用支出达19.7万元;为降低井下瓦斯超限事故,薛志庆还积极协助矿提出风机使用双风机双电源的合理化建议,矿通过采纳建议,使瓦斯事故率降低了71.6%,年可为矿创造价值上千万元;

同时,薛志庆还先后研究发明了井下绳头“卡绳器”、串车制动“挂竿器”和2.5米车限速凸轮板等技术项目,年可为矿节约费用上万元。

他利用工作室积极开展了职工培训活动,底子差的职工参与到学技术中来,提高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在此基础上他还在职工中大力倡导“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法,制定了学习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每天在值班室、工房和井下各大车泵房的黑板上及时更新学习内容,内容包括安全知识、操作标准和规程、工种技术知识、现场实践经验等。

做到人人看到、人人知道,人人掌握。在学习的形式上采取互动式教学,用实例、用身边的事故教育员工,使大家看得懂、记得牢。此外,他还根据培训内容新工人听不懂、跟不上的情况,利用“职工创新工作室”的优势教学条件,为新工人“开小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极大的调动了职工主动学习技术知识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水平。

截至目前,累计带徒50余名,培养出高压电器技师17名、电器维修骨干近60人。他先后培养出了马守军、武治光、谷海军、张志荣、王美荣等一批技术尖子, 不但解决了生产中的瓶颈问题,而且在峰峰集团第十届技能大赛中,武治光和王美荣分别荣获了“技术标兵”和“优秀选手”荣誉称号。

在峰峰集团____年度技术创新方面,薛志庆的“水泵自动开停装置”和“架空乘人装置绳轮回收加工机床”分别荣获了峰峰集团____年度技术创新创造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马守军的“主井绞车‘闸间隙保护和松绳保护’报警装置”荣获了峰峰集团____年度技术创新创造成果三等奖。

他在为尽快解决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技术性难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稳步提高,为我矿培养技术后备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稳步提高,加快了企业技术升级,为企业攻关生产上遇到的技术性难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企业安全生产,为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他先后被河北省授予“河北省十佳职工创新能手”、“百名能工巧匠”、“技术能手”,被邯郸市授予“劳动模范”、“职工创新能手”、“百名能工巧匠”,被冀中能源授予“先进生产标兵” 等荣誉称号,在____年又被河北省评为“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就是他一步一个台阶在创新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的成功之路。

全国十大劳模事迹简介3

五一劳模先进事迹

__向来淡泊名利,虽然获得过许多的荣誉,却始终保持着“兵头将尾”这个并不起眼的小角色朴素的本质。在队员们的心中,__是可亲可敬的“头儿”。

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新问题时,__总是把年轻的队员们叫到身边,手把手地现场教学。遇到困难,他又总是站在第一线。今年3月3日中午时分,位于抚生路330号前的两根电杆被路过的大车撞倒,电杆之间的.一台变压器摔坏,致使抚河以西、朝阳洲中路以南直至朝阳农场大面积停电。情况险急!

正在外面抢修的__接到事故报修,立即带领第一批抢修人员5分钟后赶到现场,10分钟后,留守值班的队员按照现场发回的指示,紧急调配好车辆、物资赶到。大家齐心协力,赶在下午14:30前恢复了两条线路的送电。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行动的感召力是无穷的。在__的榜样带动下,队员们争先效行,团结拼搏。工作时,没有你推我搡,只有争先恐后;生活中,没有得失计较,只有互帮互助。他们是同事,是师徒,是战友,是兄弟。

跟__在一起干供电抢修12年的副班长黄良华深有感触地说,在__的言传身教下,班员们团结友爱,亲如一家人。一次,班员罗德明的儿子不慎从二楼摔下。__闻讯后,从现场抢修完毕,连午饭也没来得及吃一口,心急火燎直接赶到医院看望。班里的其他队员则自告奋勇地承担起更多的工作任务,让罗德明安心地照顾好孩子。

今年的年三十,__跟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班里,等待着与班员们团聚。班里的同事想到__多年都没跟家里人吃顿团圆饭,都“赶”着他回家。__笑笑说:“这里也是我们共同的家啊!我这个家长怎么能缺席呢?”就这样,他坚持留下来,和队员们一起在值班室里一边守着电话,一边相互祝福着新年,度过了又一个特殊的团圆夜。

__以自己的良好品行影响着身边的同事。以班为家,严格中蕴含着关爱,紧张中充满和谐,这就是__的为人之道,带班之道。

三十多年来,__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用生命作笔,热血为墨,书写着对党旗的火热情怀和无限忠诚。

极限人生朱彦夫

1950年12月的朝鲜战场上,朱彦夫所在的连队跟敌军苦战数日,在武器装备、御寒衣物、粮食补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们竟牵制住了敌军的主力部队,然而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

全连除朱彦夫外,其余人全部牺牲,朱彦夫也被炸弹炸得几度昏迷。

当他从昏迷中醒过来时,感觉体内有个巨大的火球在烧着五脏六腑一样,而眼睛也根本无法睁开。他只觉得左边脸上有一团粘糊糊的东西慢慢在往下坠,坠到了鼻子附近。

已经好几天没吃过东西的朱彦夫,凭着人的本能一口将这个东西吞了下去,一股血腥味涌了上来。后来才知道,他吞下的,是自己左眼的眼球!

实在是太饿了!在这之前的几天里,朱彦夫唯一吃过的一顿食物,是和另几个战友一起“分享”的一块棉布,而这块棉布,还是一位已经牺牲了的战友留下的背包。

朱彦夫举起手在雪地里摸到了一把机枪,他想看看这挺机枪还能不能用,却发现自己的手指根本没有任何知觉,完全不受控制。

冬天的朝鲜战场上,零下30度的冰天雪地里,穿着两件单衣的朱彦夫没过多久,再次昏了过去。

当救援部队找到朱彦夫,把他送到后方医院才发现,朱彦夫的双手双腿已全被严重冻伤,要想保命,只有截肢。而他先前感到烧灼的五脏六腑,其实是因为肠子全从腹部流了出来,并且沾满了泥沙。

截肢后的朱彦夫,全身就像一个肉蛋,体重只剩下不到60斤。

93天后,朱彦夫终于苏醒过来。他发现自己眼前一片朦胧,本能地想用手揉揉眼睛,抬起手才知道只剩下两条残缺的手臂。他感觉两腿轻了很多,在护士的帮助下,他退掉盖在腿上的被子,这时才知道,双腿膝盖以下也全被截除了。

而他的左眼已瞎,右眼视力只剩0.3,身体内还存有六七处弹片无法取出。

用任何词语都不足以形容朱彦夫此时的心境。这样的重度残疾,他不知道自己与一个废人相比还有何区别。

他想到了死。

有天,趁着病房里没人时,朱彦夫望向了窗台边的桌子。他想爬到桌上,从窗口一跃而下,却直接滚到了地上,连桌子的边也没挨着。

听到声响跑进来的医护人员把他抱到床上,没过多久,医院领导来了。领导对他说:“不是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死的话,这样的死没有任何意义。”

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朱彦夫,从此,他打消了死的念头。

前后做了47次手术,等到伤势稳定下来后,朱彦夫被转到荣军休养院,在那里,有专门的人员陪伴照顾,可朱彦夫想,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就这样过了四年多,朱彦夫提出,要回到自己的老家,沂蒙山腹地的沂源县张家泉村。一开始疗养院不同意,因为对于重度残疾的朱彦夫来说,他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都没有办法,回去不是受罪吗。

可朱彦夫偏要试试看,一个人到底能靠自己的坚持,突破多少别人眼中的不可能,能冲破多少已被设限的人生。

在朱彦夫的坚持下,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么多年,母亲原以为儿子去世了,因为朱彦夫所在的连队在那场战斗中伤亡太大,本以为全军覆没了,部队还给他的母亲送来了烈士证明。结果,当朱彦夫跨进家门的霎那,母亲扑通一声昏倒在地。她完全被眼前的这个“儿子”给吓到了。

等母亲醒过来后,捶胸顿足号啕大哭。几年前,14岁的儿子出门参军时,还那么意气风发活蹦乱跳的,转眼间却成了这副模样。

朱彦夫从最基本的吃饭、大小便开始训练自己。母亲想帮他,全被他拒绝。伸到嘴边的筷子,他就是不张口,宁愿饿着肚子也要自己吃饭。

最初,他试图用嘴咬着饭碗的边缘,用头来回在碗边伸伸进进左右移动,想把饭菜吃到口里,可不是打碎了碗,就是自己滚到了地上。他想用断臂扶着碗,却钻心地疼,因为截肢处的神经依然很丰富,碰都碰不得。

朱彦夫只好忍着剧疼,练习用两只断臂扶碗,时间久了,疼痛感也终于减轻了。一次次的失败中,在砸碎了140多个饭碗,20多个菜碟,泼掉几百次饭菜,摔伤用药90多次后,朱彦夫终于能够自己吃饭了。

他不愿连大小便都让母亲照顾,最开始的几个月里,每天只吃几口饭,只喝几口水,就是为了减少排便。可这样的生活不是办法啊,朱彦夫的体重瘦得只剩五十来斤,人也常常昏倒。

想来想去,他想出一个办法,请村里的木匠做了个特制的东西,帮助自己大小便时坐上去,好蹭到手纸上。

能够把自己料理好后,朱彦夫的关注点就转到了村里。五十年代的这个穷山沟里,人们过着“迈步脚蹬山,出门眼朝天”的生活,满眼的荒山秃岭,村里大部分人家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穷得叮当响。

朱彦夫的心又开始了激烈的跳动。

朱彦夫深深感到,要想让村民们过上吃饱饭的日子,首先就要解决村民没文化的问题。没文化,别说科学种田了,就连记个账都不能够。

他把自己微薄的抚恤金拿出来给村里建图书室。可图书室建在那,村民不识字怎么看呢。于是,他每天拖着17斤重的假肢,办起了夜校,自己边翻字典边教别人识字。

一个大雪夜里,他在去夜校的路上摔倒没能起来,只好用手肘趴地上,一点点往夜校的方向挪。当沿路找来的村民们看到他时,哭着把他背回了夜校的讲台。

朱彦夫的夜校还真起到了作用。从这里走出来的许多人后来成了村里的中坚力量,当起了会计和文书人员。

1957年,朱彦夫被村里的党员推选为村支书,从此,他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要想脱贫致富,首先就要把地整好。张家泉村自古以来就被三道深沟给隔开,土地沟壑纵横,一点也不适合种地。

朱彦夫提出,用锄头和独轮车向荒山要耕地,他带领村民们大干苦干,挖沟、开山、辟岭。

曾经挖沟时他掉到沟里,满身满脸的血,村民背起他就往家里走,朱彦夫却用残臂捶着背他的人使劲喊:“快把我放下,大家都在干活,我不能回去。”

第一个冬天,朱彦夫就带领着乡亲们运送了两万多土石方,把荒废了不知多少年的沟壑变成了平整的良田,第二年,村里粮食就多了几万公斤。

地有了,可还需要水的灌溉。张家泉村十年九旱,村民生活用水都得到2公里外的其它村去提,如果遇到缺水的年份,更别说灌溉田地了。

朱彦夫多次请来县里的水利专家,请他们帮忙寻找水源。

打第一口水井的时候,异常艰难,整整用了三年时间。

当机井打到应该快出水的时候,偏就没出水,村里人都很灰心丧气。朱彦夫心急如焚,非要到正在施工的井里去看看。

当时是在大冬天,大家都不肯,可他偏偏执拗地说:“我这个腿,不怕烧也不怕冻。”

他下到井里,这里瞅瞅那里捅捅,过了好一会儿,大家把他拉上来时,他的腿感到很疼,就想着把假肢卸下来缓缓。卸了半天,用牙咬扯带扣,用手敲打衔接处,通通没用,就是卸不下来。

原来,是因为天气太过寒冷,而且穿戴的时间太长,朱彦夫的假肢和他的腿冻在一起了。这个时候他还开玩笑说:“要是真冻在一起就好了,我还就不用再上假肢了。”

终于,张家泉村的第一口大井竣工了,他又带领乡亲们一鼓作气继续打出了另外两口大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

解决了土地和水,朱彦夫又想方设法替村里架电,这一跑,就跑了7年。

由于缺乏架电器材,只能自己想办法买。朱彦夫利用一切外出做报告的机会到处联系。有时他做了报告,请他去的单位想给他一些报酬,他都不要,他总说:“要帮就帮我的村里做点什么吧。”

有年夏天,朱彦夫出去采购器材,为了省钱,他睡在马路边,卸下假肢当枕头,引得过路人侧目,还有人以为他是乞丐,在他面前扔下几分钱。

他拖着残缺的身体跑到上海,胜利油田和陕西,想方设法联系材料来解决用电问题。7年跑了两万多公里,终于换回了15公里的架电材料。

1978年,张家泉村通电了,成为了全乡第一个用上了电灯的村子。

紧接着,朱彦夫又筹划着让村民们种植经济作物增加收入,可这时,乡亲们不干了。在他们的观念里,土地就是用来种粮食的,种田就是为了填饱肚子。

朱彦夫顶着压力和种种不理解,组建了一支果树造林队,浩浩荡荡开进了荒山里,种植苹果。

直到今天,沂源的苹果都是得益于朱彦夫打下的基础,那些果园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20多年的时间里,在朱彦夫带领下,张家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多年落后贫穷的村庄,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1982年,朱彦夫生了一场大病,身体实在吃不消了,他辞去了村支书的职务,但他并没有闲下来。

这么多年,在朱彦夫耳边总是回响着指导员牺牲前对自己的嘱咐:“你要能够活着回国,能够把战斗的惨烈情景、咱们的牺牲写下来,传给祖国人民,这比咱们自身的牺牲更重要。”

没上过一天学的朱彦夫,凭着自学,开始了艰难的写作。

能够写成什么样子他不知道,甚至连想都不敢想。但他对自己说,就算达不到出版的要求,那就作为村史;如果达不到村史的要求,还可以作为家史;如果家史还达不到,最后还可以作为自己的遗言。

咬着笔写的时候,写不了几个字,口里的涎水就顺着笔流了下来,流到纸上把字弄糊了;有时用手夹着笔写,胳膊冻伤淌下来的脓水也会把稿纸弄脏。

33万字的《极限人生》写完出版后,朱彦夫在书的封面上一笔一划写上指导员和战友的名字。他把家人全都喊了出去,自己独自关在屋里,把书点上火:“高指导员、刘连长,还有战友们,你们交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你们安息吧。”

这些年,他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被广范宣传,他也被授予了“时代楷模”的光荣称号,但在朱彦夫的心里,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们,始终是心底深处最永久的怀念。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这就是精神感召的力量!活出极限时代楷模朱彦夫, 才是真正创造奇迹的动力的英雄人生赢家啊!

当你还在感叹人生的不如意,生活的迷茫时,不妨抽点时间读读朱彦夫吧,读过他的故事,能有什么坎还是我们迈不过去的呢?奋发图强的路上我们又为什么不呢……

朱彦夫事迹(朱彦夫事迹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价值) 第1张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2022

2022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如下:

1、归根清华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明月共同途

因核辐射早早离世的邓稼先曾给杨振宁写过一封书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已经百岁的杨振宁对儿时的同窗深情喊话:“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会满意的。”

杨振宁颁奖词: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2、身残志坚的脱贫攻坚奋斗者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自强敏天行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张顺东、李国秀颁奖词: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3、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苏炳添——秉心自超越

作为第一个跨入男子田径100米9秒区的亚洲人,苏炳添的历史性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2012年,当他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遇上了“世界第一飞人”博尔特,这次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巨大的差距,他下定了决心:过10秒进9秒区。2015年世锦赛,他又一次和博尔特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而这一次,他与博尔特仅差0.03秒。但这一年,苏炳添已到了退役的年龄……

苏炳添颁奖词: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4、长津湖幸存志愿军战士“中国保尔”朱彦夫——慷慨是英雄

朱彦夫——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参加了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是他们连的唯一幸存者。经过47次手术、93天的昏迷,朱彦夫失去了双手双脚,仅剩下一只0.3视力的右眼。但他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度过一生。他回到家乡,用残肢夹着粉笔,教乡亲们认字;他拄着拐、拖着假肢,一步一步带村民们走向致富之路。

60岁时,他执笔写下《极限人生》,将他和曾经战友的故事捧给了世人……

朱彦夫颁奖词: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5、七十年航空报国的科学家顾诵芬——冲天鹏翅阔

顾诵芬,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在7岁时,曾亲眼目睹日本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于是从小就立下了“保卫中国的蓝天”的志愿。长大后,他报考了浙大、清华、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录取。毕业后,他就投入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建设当中。1967年,顾诵芬担任歼-8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他,瞒着爱人亲自坐上飞机上天观测。

顾诵芬颁奖词: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词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词如下:

1.杨振宁: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事迹:杨振宁为华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宙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的成就远不止此。1954年他和米尔斯教授共同创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粒子物理学提供了基本框架。这个科学贡献,是人类科学文明宝库中非常璀璨的一个明珠。不仅如此,他资助学子赴美深造,还在清华亲自授课,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2.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事迹:夫妻共用一手双脚相濡以沫29载,他的一只手,有力气也有“头脑”;她的一双脚,能切菜煮饭、能写字绣花、能取货找零。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一双脚。“互为手足”的29年中,他们相互扶持,将一双儿女养大,又用辛勤劳作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他们说:“人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

3.苏炳添: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事迹:2012年,苏炳添与博尔特同场竞技,感受到差距的他给自己立下目标:跑进百米9秒区。为此,他反复训练摸索,大胆决定更换起跑脚,“重新学习跑步”;“受伤时我思考过是不是跑不动了,但我告诉自己,养好伤病还可以继续飞翔。” 东京奥运会,他跑出9秒83打破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飞人。这个成绩比他2018年9秒91的亚洲纪录快了0.08秒。在百米飞人世界排名高居第八位,他超越了年龄,超越体能的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他是中国短跑的骄傲!

4.朱彦夫: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事迹:朱彦夫,中共党员,他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经历过长津湖战役,动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极限人生》,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5.顾诵芬: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事迹:顾诵芬,飞机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儿时的他曾目睹日本飞机轰炸,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报考大学时,他填写的所有专业都是航空系;学成之后,他主持研制歼8系列战斗机,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

他致力于飞机设计研究,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也是该机以后改型的总设计师。他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他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成功研制歼8Ⅱ飞机;领导了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研究、高性能远景飞机概念研究。

6.陈贝儿: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事迹:2021年,香港媒体人陈贝儿用12集高分纪录片《无穷之路》,记录下内地扶贫故事。拍摄中,穿梭全国六个省份,包括四川、云南、宁夏、海南、广西及贵州,由全国最南部的热带雨林,走到云贵高原大峡谷,踏进大西北戈壁沙漠,进入川藏高原,深入十个贫困县,了解各地民生,分享成功脱贫的故事。为探究悬崖村易地搬迁的原因,有恐高症的她来回2次攀爬钢梯,身体一度抖得不行;为呈现真实她举着自拍杆溜索过江,体验交通扶贫给村民带来的变化。

7.吴天一: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事迹:吴天一,高原医学专家,我国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8.江梦南: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事迹:因一场意外半岁时失聪,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却完成了学业并考上大学、研究生。人生虽无常,学业无止境。对人生不服输的她,又考上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对于她来说,人生的每一步仿佛都是“困难模式”,但她却凭借着惊人的努力一路逆袭。据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介绍,江梦南做的模型,其效果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准。

9.彭士禄: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事迹:彭士禄,革命英烈彭湃之子,中国工程院首批及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1956年,彭士禄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1958年回中国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被追授为“时代楷模”。 他是中国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0.中国航天追梦人: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梦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他们让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探索宇宙,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不变的情怀与浪漫!

事迹: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在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航天追梦人让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他们将自己的浪漫与情怀洒向苍穹。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于2022年3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盛典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