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鸭形玻璃注(鸭形玻璃注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10-10 03:10:09 316 0

鸭形玻璃注是干什么用的

对鸭形玻璃注的用途,专家们意见不一。有专家认为,这样的玻璃注与罗马地区发现的香油瓶有相似之处,认为是盛放香油或者酒水的容器。也有专家认为,因为甲骨文中的“卿”是宰相与君王共同守着欹(音同“七”)器的形象,而冯素弗是北燕开国宰相,所以认为鸭形玻璃注是欹器。

欹器是一种计时器,放在帝王身边,当玻璃注内水满,自然倾覆,这是帝王时刻用来警醒自己“谦受益、满招损”,可以说是冯素弗作为一代贤相的座右铭。

鸭形玻璃注的相关历史

冯素弗为十六国时期北燕天文冯跋之弟,是北燕的缔造者之一,死于415年。冯素弗墓是十六国考古重要发现之一,墓中出土各类遗物500多件,除鸭形玻璃注外,“范阳公章”龟钮金印、“大司马章”鎏金铜印、带有锤牒佛像的金冠饰及两只鎏金木马镫都是罕见的珍品。

冯素弗墓共出土5件玻璃器,其他四件是碗、杯、钵、和残器座,钵的残片经化学分析,是当时中国尚不能生产的钠钙玻璃,因此许多学者推测,这批玻璃器可能是经由“丝绸之路”从东罗马帝国进口的。十六国时期,东西方交往日益频繁,由于关中与中原战乱频仍,商人们在传统的“丝绸之路”干道外又开辟出许多条新路。其中,通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道路被称为“草原道”,而河套地区则是这条道路的枢纽地带,它将东北亚各政权与西域及欧洲连接起来。北燕政权所在的营州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边缘,与东罗马之间关山万重,其商业往来经由“草原道”的可能极大。许多西域商人将西方商品及文化带至营州,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至北朝末期,北燕所处营州地区已有许多西域胡人定居,他们的后代出现了发动“安史之乱”的“营州杂种胡”安禄山。

鸭形玻璃注(鸭形玻璃注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第1张

明明是古罗马文物,为何却在中国东北出土?

那么既然中国能够向西方传播丝绸、茶叶等,同样也可以购入欧洲的精妙制品。因此有了以下这个事情。

1965年,朝阳北票西官公社姜家山发现了一座千年古墓。经过一番考证,这是北燕冯素弗夫妻合葬墓。北燕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就是现今辽宁省朝阳市。这个政权仅存在三十年,而冯素弗就是北燕开国皇帝冯跋的弟弟,也是当时的宰辅。

虽然北燕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但冯素弗生前既是宗室,又是百官之首,地位显赫,因此墓葬之中仍然出土了不少重要的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因为它的造型独特,被称为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个文物呢,它的体型很长,有着长长的尾巴和颈部,嘴巴像鸭嘴一样,肚皮圆圆的。很多专家们都弄不懂这是一件什么动物,只能推断它结合了各种动物的造型。

如今,这件镇馆之宝的用途至今还存在着争议。不过,还是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说法,那就是作为欹器所用。

其实最早的欹器,就是类似于作为计时工具的沙漏。它有多种设计方法,但最终要达到的结果是:让空瓶垂直,注入大量水之后就能倾斜,保证往复自动滴水计时。

后来欹器的实用功能逐渐淡化,被其它器具所取代。而“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点,让它获得了警示君王的用途。清朝时期,皇帝还让人在紫禁城摆放欹器。

这件器皿,被人认为是欹器的一种,因为它装满水会倾翻,不装水也会倾翻,只有装半满水,才会因为后半部分加重,从而使其平稳。这件文物,就被命名为鸭形玻璃注。

器皿的功能问题逐渐得到了解答,但它又面临了新的问题,它到底是哪个地区生产的。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它在中国境内被发现,当然是中国人制作的。可是,从目前的发现来看,古代中国人能够制作琉璃,但不会制作玻璃。这件文物上所涵盖着的吹管成型、热贴玻璃条等技术,是古罗马才拥有的。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件文物应该就是来自于西方。   

鸭形玻璃注是哪个朝代的

鸭形玻璃注-搜狗百科

中文名:鸭形玻璃注类型:北燕文物出土地点:北票县西官营子 北燕冯素弗墓长:20.5厘米重:70克

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

我国永久禁止出国巡展的国宝,分别都是哪几件?

古代的古墓中,出现了很多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让后人对古代的历史有了一个新的了解。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考古,后人才对古代的历史有一个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考古就变得尤为重要了。正是因为考古,人们也发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

新中国建立之后,人们对考古是越来越重视,其次就是对文物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视的。时至今日,已经发现的文物都保存在博物馆中, 博物馆中保存的文物几乎都是珍宝。这些在博物馆中的珍宝都是可以展出的,那么在所有的文物中,还有不能够展出的。

由此就出现了“永久禁止”出国巡展的7件国宝,这七件国宝中,每一位都是价值连城的。这第一件被禁止出国巡展的文物就是鸭形玻璃注。1965年9月辽宁省北票市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它是北燕的文物,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

鸭形玻璃注最大的价值就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出土玻璃资料寥寥可数的情况下,鸭形玻璃注不愧是中外现存罗马玻璃器中的瑰宝!由此来说,鸭形玻璃注被禁止出国巡展,第二件文物就是春秋莲鹤方壶。

春秋莲鹤方壶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

1923年出土之后,几经辗转,最终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春秋莲鹤方壶得以保存。2015年12月,春秋莲鹤方壶在北京得以展出。这也是唯一一次展出。兽首玛瑙杯,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兽首玛瑙杯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1980年12月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封土西侧出土了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这就是铜车马。秦铜车马一组两乘,因年代久远,两乘车出土时破碎成3000多片。

经过八年的修复,1989年陈列展出。西汉角形玉杯是另一件禁止出国巡展的文物之一。1983年在广州市南越王墓出土,收藏于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西汉角形玉杯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汉代遗作,在玉器史是占绝对重要的地位,因此被禁止出国巡展。

唐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同样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与其它文物不同的,唐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在佛教中是至高权威象,是世界锡杖之王。1987年唐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在宝鸡法门寺地宫出土,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最后一个就是战国水晶杯。1990年出土于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现藏于杭州博物馆。战国水晶杯高15.4cm、口径7.8cm、底径5.4cm,整器略带淡琥珀色,用现在的水晶杯来看,战国水晶杯几乎就等同于现如今的水晶杯。甚至是没有什么差别。

战国水晶杯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看到这个水晶杯之后,网友纷纷表示,这样的水晶杯我家不止有一个。由此说来,战国水晶杯与现如今的水晶杯没什么区别。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