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汶川地震七天后为什么不挖了(汶川地震为什么还有人没挖出来)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10-17 05:10:09 1853 0

老北川地震里很多人还没挖出来吗

是的。

实际上,北川中学地震遗址不挖也是出于对遗址的一种保护,以及对遇难者的一种尊重和对后人的一些教育意义。

学校整体全部被山崩的巨石覆盖,只有一个在操场上体育课班级的同学幸免。遇难者的遗体至今仍被巨量的山崩掩埋。在学校下方的那块草坪底下,集中掩埋了北川各处废墟中挖掘出来的遇难者遗体。

由于这里集中掩埋遇难者遗体,因此现在也是北川祭典遇难者的主要场所——现在定名为北川“遇难者公墓”。现在这个遗址是大多数遇难者被祭奠的地方。现在如果去挖的话,对于遇难者也是一种打扰,在道德上很难让人接受。

现在新北川的人口其实并不多,但修得很大很豪华很气派。所以,整个城市偌大的马路上过往的车辆寥寥无几,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虽然灯火通明但人零零星星,冷冷清清。好多住宅小区的空置率很高,到了晚上成片成片的黑暗和寥寂中透出寥寥的几户灯光。

扩展资料:

汶川地震,降落地点不明,降落地形不明,降落处是否存在建筑物残骸不明。就算是知道曾经的地形,经过第一次地震地形没有改变,那余震呢。感谢那些为我们默默付出,在万家灯火之下,负重前行的人。

2008年的那场大地震,带走了87150人的生命,超过37万人受伤,它不仅是灾区的一场浩劫,也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之痛。身体的伤口已经愈合,心却经常被再次撕开。 人们无法抹去这段记忆,但可以努力抚平伤痛。

2008年5月12日下午,那节政治课上了才没多久,开始摇晃起来,同学和老师都懵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时北川中学正在修建操场,时常有大型机械作业,地震刚开始的时候,田绍丽还以为是机器经过教学楼旁发出的响动。

汶川大地震11年,北川中学唯一全部幸存班级直言:不想被特殊对待。在我看来,生活都是平平淡淡的,尽管地震带来的影响那么大,十一年过去了,伤口也在慢慢消失。现在需要的是积极生活,乐观向上。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不需要被特殊对待。

汶川地震七天后为什么不挖了(汶川地震为什么还有人没挖出来) 第1张

四川地震失踪人员为什么现在还没挖出遗体?

许多人的遗体因为高度腐烂,都和砖瓦混在一起,直接被挖土机挖走了,找不到了。

北川为什么不准挖

汶川地震已过去多年,北川中学地震遗址为什么不让挖?首先申明一点,汶川国殇,举国哀悼。先说下事情的经过。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地震发生后,两栋五层教学楼垮塌。在这场巨变中,有1000多师生不幸遇难。随后1300余名幸存师生被转移到绵阳安置。总理先后七次看望北川中学师生,并亲临受震后的北川中学。2008年5月19日上午,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的北川中学在四川省绵阳市长虹集团培训中心正式复课。

2008年5月23日上午,总理来到在位于绵阳市长虹培训中心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第三次看望了北川中学师生,并进入该校高三(一)班教室,给全班70名学生上了一堂爱国、感恩课。课堂上,总理亲手用粉笔写下的“多难兴邦”四个字,成为该校师生们学习的不竭动力。如今,汶川地震已过去多年,北川中学地震遗址为什么不让挖?

此事其实并不难理解,实际上,北川中学地震遗址不挖,是出于对遗址的一种保护,以及对遇难者的一种尊重和对后人的一些教育意义。当时,地震来临时,学校整体全部被山崩的巨石覆盖,只有一个在操场上体育课班级的同学幸免。遇难者的遗体至今仍被巨量的山崩掩埋。在学校下方的那块草坪底下,集中掩埋了北川各处废墟中挖掘出来的遇难者遗体。由于这里集中掩埋遇难者遗体,因此现在也是北川祭奠遇难者的主要场所——现在定名为北川“遇难者公墓”。现在这个遗址是大多数遇难者被祭奠的地方。现在如果去挖的话,对于遇难者也是一种打扰,在道德上很难让人接受。

汶川地震的严重区域,被封锁了,请问,都不处理这个地方了吗?为什么封锁?

第一,为了保护地震遗址,第二,说白点,还有很多人没挖出来,防疫需要,明白?

北川为什么不准挖?

因为汶川地震发生后,两栋五层教学楼垮塌。在这场巨变中,有1000多师生不幸遇难,为了表示纪念,因此不准挖北川。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地震发生后,两栋五层教学楼垮塌。在这场巨变中,有1000多师生不幸遇难。随后1300余名幸存师生被转移到绵阳安置。温家宝总理先后七次看望北川中学师生受震后的北川中学。

2008年5月19日上午,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的北川中学在四川省绵阳市长虹集团培训中心正式复课。

2008年5月23日上午,在位于绵阳市长虹培训中心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三次看望了北川中学师生,并进入该校高三(一)班教室,给全班70名学生上了一堂爱国、感恩课。

课堂上,温总理亲手用粉笔写下的“多难兴邦”四个字,成为该校师生们学习的不竭动力。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