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李斯为什么要杀吕不韦(李斯为什么要杀吕不韦的原因)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10-19 11:10:10 512 0

利禄最大化:为何说李斯是暗算吕不韦首恶

李斯 司马迁说:“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李斯列传说:“李斯,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李斯见厕所老鼠食粪,而“人犬数惊恐之”;见大仓老鼠食积谷,居大庑之下,而无“人犬之忧”,乃决定以大仓老鼠为师,学做大仓老鼠,决不做厕所老鼠。于是弃郡小吏不做,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即学做大仓老鼠的本领。“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兽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耻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李斯认定,人为摆脱“卑贱之位,困苦之地”,可以无所不为,责难“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自托于无为”的人,违背人情。李斯一生,身体力行他这套人生哲学。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道死沙丘,遗诏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赵高与随行的公子胡亥密谋伪造遗诏,赐公子扶苏死,立胡亥为帝。李斯为丞相,随行。赵高、胡亥之谋没有有李斯加入,则事不能成。李斯闻赵高之谋,其初也反对。及赵高说:“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长子刚毅而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赵高看透了李斯,赵高明白,李斯重爵禄,决不会让蒙恬夺其丞相之位。这一招立刻奏效,李斯为此同意参与伪造遗诏,杀扶苏、蒙恬而拥立胡亥为帝的阴谋。李斯明知这样做有“身死为戮”、“遂危社稷”的后果,然而为私利,置社稷危亡于不顾。对秦而言,李斯罪大恶极。而秦人莫知,以为李斯“极忠而被五刑死”,故司马迁辩之。 李斯重爵禄,而不顾大节不顾羞耻,不会仅有参与伪造遗诏阴谋一件事!李斯“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而李斯乘为郎之机,背着吕不韦向秦王政进计,说乘诸侯“瑕衅”,“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又向秦王献计,用间谍离间和暗杀诸侯名士大臣。 李斯为升官,初为郎官,就出卖了“贤之,任以为郎”的吕不韦!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桓齮为将军。”“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视此。”李斯曾为秦相吕不韦舍人,又属“晋人”(所谓“晋人”,并非单纯指韩、赵、魏三国人,而是广义地指外国人,即非秦人!)为何不“逐出之”?因为李斯是倒吕不韦之计的策画人! 《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通,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后。’于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九月,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于雍。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王欲诛相国,为其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置法。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及齐人茅焦说秦王,秦王乃迎太后于雍,归复咸阳。而出文信侯就国河南。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鸩而死。秦王所加怒于吕不韦、嫪毐皆已死,乃复归嫪毐舍人迁蜀者。” 吕不韦之祸始于始皇九年嫪毐谋反案,而暴发于始皇十年郑国为间事发觉。 郑国是韩国人,吕不韦也是韩国(阳翟)人。李斯列传说:“会韩国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漑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秦宗室(按:秦汉所谓“宗室”,包括皇后外家。《史记》魏其武安列传,武帝对母王太后说田蚡、窦婴“俱宗室外家”。“秦宗室”包括秦太后外家。秦太后外家为赵“豪家”,其在秦必有很大势力。)大臣说“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暗示吕不韦与郑国相同,也是暗藏的韩国间谍,所谓“请一切逐客”,要逐的就是吕不韦,只是没有明白说出而已。为什么?吕不韦功大,根基厚,秦宗室、大臣怕扳不到他,而被吕不韦倒打一耙。 “秦宗室”是秦太后煽动起来的,秦“大臣”是谁扇动起来的呢?答:李斯! 李斯入秦为求利禄,当然要求利禄最大化。在秦国,要取得最大化的利禄,就是取吕不韦而代之。 秦王政十年,郑国为间事发觉,秦王下“一切逐客”令,并在咸阳“大索逐客”,即搜捕应逐的外国游士宾客。“李斯议亦在逐中”,途中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而同时“相国吕不韦免”。 “大索逐客”,得利最大的是李斯,受害最大的是吕不韦。从利害得失的关系中,可以发现隐藏的秘密,那就是逐客令是秦王政和李斯导演的一场戏,其目的是借此扳倒吕不韦。 《集解》引《新序》曰:“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达始皇,使人逐,至郦邑得还。”这里存在不少疑问:第一,逐客安得上书?第二,既然“吏议逐客”,李斯已知,为何不立即上书谏,及在被逐途中方上书谏?第三,咸阳至郦邑不过数十里,乘骑车马不过半日程,步行也不过一日程。李斯在被逐途中使何人上书秦王?半日之内李斯上书何以能达秦王?秦王何以立刻顿悟?何以能在一日之内,在郦邑追还李斯,“复李斯官”?这太像神话,不可能是事实!如是事实,那只能是预先安排好的表演。 《史记》李斯列传,记李斯四次上书:第一次,就是《谏逐客书》;第二次,是始皇三十四年,仆射周青臣等提出,当法古“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李斯上书反对,并提出焚书令,“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于是有焚书、坑儒之事;第三次,是李斯与赵高争权,二世怒,“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上书二世,请行“深督轻罪”之法;第四次,是赵高下李斯吏,斯在狱中上书自陈其于秦有大功,“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后三次上书皆深思熟虑之产物,而至今仍被认为是古文范本的《谏逐客书》,又岂能是在被逐途中匆忙写成之作品? 秦王政十年,李斯在被逐途中追回,即升任廷尉。“廷尉掌刑辟”。李斯不仅于此年任廷尉,秦始皇本纪还说此年“李斯用事”。李斯曾为吕不韦舍人,又在被逐名单中,为什么突然得到重用?难道都是《谏逐客书》的作用?李斯突然得宠“用事”,显然不可能是《谏逐客书》这一功劳之作用,那末,李斯还有什么功劳? 答:有,那就是暗算吕不韦! 十一年,吕不韦就国河南(《史记》六国年表),十二年,吕不韦被逼自杀,参加吕不韦葬礼的人被严惩(《史记》秦始皇本纪及吕不韦列传),皆为李斯任廷尉以后的事,也就是说,把吕不韦驱逐出咸阳和逼死吕不韦,贬迁吕不韦门客及把吕不韦门客之三晋人驱逐出境,都是李斯亲手干的。 李斯为什么一再对吕不韦下狠手?因为他要取而代之。可以断言,九年,吕不韦被列入与嫪毐案有牵连,十年,吕不韦被免去相国,及后来的逐客闹剧,都是李斯为秦王政策画的。这不是“下流不易居”,“众恶皆归之”,而是逻辑推理的必然结果。 李斯用极其卑劣残酷的手段,取代了吕不韦,做上了丞相。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赵高也就看上了李斯的位置,也想取李斯而代之。沙丘之谋,赵高能把李斯拉入伪造遗诏团伙,就是因为李斯有许多把柄落在赵高手中,不然李斯不会那么轻易被利用,并拱手让自己到手的权力落到赵高手里。有样学样,赵高就照李斯玩吕不韦那样,也把李斯玩死。佛家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报应不爽,就在眼前”! 《史记评林》引《短长说》曰:“文信侯且仰药,客周甲曰:‘徐之,请隐而窥秦王,死未晚也。’乃偻行见秦王曰:‘臣东海之鄙人也。海有龙鱼,服游诸渚,豫且(按:“豫且“盖“渔者”之音讹!)得之。束以网罟,钩乎喉吻之间,霜刃垂飞于纤鳞,鼎灼波涌。’王曰:‘危哉!’‘贾师见而愍之,脱衣以质。放乎清泠,鼓鳍扬鬣,倐忽变化,雨泽四裔。垂颔之珠报渔者乎?报贾人乎?’王曰:‘贾人哉!客无为隐也。’‘贾人因是以衷刃锯龙之首,而拟鲙龙,则无异于售渔者。’‘彼谋彼之谋,吾为吾之为而已。’文信侯闻之,立仰药而死。”此周甲名为救吕不韦,实欲秦王杀吕不韦。此又一李斯也。 《史记集解》:“骃曰:按《皇览》曰:‘吕不韦冢在河南洛阳北邙道西大冢是也。民传言吕母冢。不韦妻先葬,故其冢名吕母也。’”《史记索引》:“按吕不韦饮鸩死,其宾客数千人,窃共葬于洛阳北邙山。” 吕不韦被贬谪到洛阳,“诸侯宾客相望于道,请文信侯”;再贬谪至蜀,又与宾客共著《吕览》(按:当即《吕氏春秋》中之“八览”。);及饮鸩死时,还有“宾客数千人,窃共葬于洛阳北邙山”,与其先死之妻合葬,足见其得人心得士心。这三批宾客,当然都知道,他们这种行为的后果。果然,秦王政得知“其宾客数千人”窃共葬吕不韦于北邙山,大怒,出令曰:“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迁,勿夺爵。”晋人,谓韩、赵、魏三国人,即所谓三晋人,实际上指东方六国所有吕不韦宾客。“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这是内外有别,晋人不过“逐出之”,秦人,则五百石以上,参加葬礼的,既夺爵,又处以流放;即使未参加葬礼的五百石以下的秦人,亦处流放,不过可以保留爵位。可见,株连的不只是参加葬礼的三千人,而且还株连到没有参加葬礼的秦人五百石以下的门客。秦王同时下令,曰:“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视此。”既把嫪毐、吕不韦一家籍没为“徒隶“,并且说以此为例,处置以后“操国事不道者”。然而,事情马上就变了卦。“秋,复嫪毐舍人迁蜀者”。(秦王政十年,嫪毐“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馀家,家房陵”。)前后不到三年,就把嫪毐舍人流放到房陵的嫪毐舍人三千馀家,赦免放回原地。“例”马上就被秦王自己破了。 怎么解释这件事呢? 秦王公大臣与吕不韦的分歧是路线斗争,路线斗争是无法调和的,所以对吕不韦及其党羽必欲置之死地;吕不韦门客皆士人,且多为东方六国士人,所以要除恶务尽。嫪毐的太后党,都是嫪毐那样的流氓土棍,是些乌合之众,嫪毐一倒,树倒猢狲散,对秦王朝不构成威胁。吕不韦门客,是士人,吕不韦虽死,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还有足够的能量形成秦王公大臣忧心的对秦的威胁。故前者可以轻轻放过,而后者必须斩尽杀绝。还有,嫪毐迁蜀的门客大多与秦大后有或亲或密的关系,太后既已迎还,母子如初,秦王就必须照顾太后面子。所以,处理了吕不韦门客后,立刻赦免嫪毐舍人迁蜀者。 李斯是吕不韦悲剧的最大受益者,谋害吕不韦的首恶就是李斯!(责编:点儿)文章摘自 《史记疑案》 作者:李全华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更多文章进入书摘频道

吕不韦对李斯有知遇之恩,为何李斯还要背叛他?

吕不韦虽然对李斯有知遇之恩,但是李斯忠于皇帝,因此为了皇帝,他必须背叛吕不韦,诛杀了吕不韦!

李斯为什么要杀吕不韦(李斯为什么要杀吕不韦的原因) 第1张

秦始皇善待功臣,为何独独逼死有恩于其父子的吕不韦?

常言道:“功高莫过从龙救驾,过大难超谋逆叛乱”吕不韦可是从龙之臣,如果没有他,那赢异人也不会即位,那秦始皇也不会当皇帝。吕不韦再怎么不好,他好歹还是扶赢异人上位的从龙之臣、稳定局势的吕相国、秦始皇的“仲父”。为什么秦始皇能容下其他功臣,但唯独要逼死吕不韦?单看这件事,我们可能会对秦始皇产生误解,认为秦始皇容不下功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结合历史来看这件事,你会发现吕不韦死的一点都不冤。

日渐臃肿的吕不韦集团

吕不韦通过各种政治运作,把赢异人送上了皇位,自己成了相国(具体见典故“奇货可居”,由于篇幅问题,不展开介绍了)。但吕不韦成为相国之后就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吕不韦膨胀起来了。华阳太后和吕不韦是一条船上的蚂蚱,他们共同扶赢异人上位;赢异人的妻子(赵姬)是吕不韦的歌姬,赵姬和吕不韦来往密切;吕不韦“家僮万人”、“食客三千人”。这么一大股脱离皇权的势力,试问谁能放心?赢异人和吕不韦有特殊关系,所以他能容忍。但是秦始皇和吕不韦没特殊关系啊,他能坐视身边养一条大老虎吗?很明显,不能,但是秦始皇无力反抗。因为他年少即位,他的政治资源、个人威望都弱于吕不韦。

此时秦始皇的处境和秦昭王的初期差不多,都无法掌握大权。但是秦昭王有宣太后代主政,秦始皇有吗?秦始皇没有,他的母亲(赵姬)和他并不一心。他母亲在干嘛?他母亲在和吕不韦私通,朝政大事完全由吕不韦主持,秦始皇只能坐视大权旁落。(《史记》: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这事说好听点是相国主政,说难听点就是权臣专政。一个权臣肆意到爬太后的床,这是公然破坏朝廷法制、社会风气。当时有很多风言风语说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的儿子,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也写了这件事,说吕不韦和赵姬有孩子,但是让赢异人接盘了(《史记》:(吕不韦)乃遂献其姬(赵姬)。姬自匿有身(身孕),至大期时生子政(秦始皇))。

随着秦始皇年龄越来越大,吕不韦才感觉到祸端,因此介绍嫪毐给赵姬。赵姬和嫪毐私通有了身孕,为了避免被人发现,他们搬到了雍城大郑宫。搬到雍城之后,赵姬和嫪毐的感情越来越深,嫪毐开始扩充自己的势力。《史记》: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自此嫪毐集团就成为仅此吕不韦的一股政治势力。但是赵姬的身孕成了一个威胁,因为这迟早要被发现,而一旦发现就是死罪。思前想后的嫪毐决定趁秦王嬴政举行冠礼的时候发动叛乱,企图弑杀秦王,夺取皇权。

嫪毐叛乱警醒了秦王政

嫪毐借用太后玉玺调动了卫兵、官骑,并且用利益拉拢了戎翟君公,借助戎翟君公的门客和自家门客,拼凑了一股军事武装,向蕲年宫(秦王政所在地)发起攻击。但是秦王政早就有了防范,在蕲年宫布置了三千精兵,击败了嫪毐的乌合之众。随后车裂嫪毐,将赵姬关押起来,并且杀了赵姬和嫪毐的私生子。这个时期就把吕不韦牵扯进来了,毕竟吕不韦帮嫪毐伪造身份,以至于嫪毐淫乱后宫。因此“秦王九年,王(秦始皇)欲诛相国(吕不韦)”,但是“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

意思很简单,秦始皇想要杀吕不韦,但是因为吕不韦和先王关系不一般,而且吕不韦的党羽为吕不韦开脱,因此秦始皇放弃了杀吕不韦的念头。这是表面上的放弃,实际上秦始皇更想杀吕不韦了。嫪毐“家僮数千人、舍人千馀人”就敢发动叛乱,吕不韦可有“家僮万人、食客三千人”啊。万一吕不韦想发动叛乱,且不说吕不韦能拉拢多少人,就吕不韦的家奴就上万了啊。吕不韦集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有共同利益的人肯定会站在吕不韦这边的啊。宾客辩士能顶着天子之怒为吕不韦说情,谁知道他们会不会造反?

嫪毐的事情警醒了秦始皇,吕不韦的威胁十分大,且完全具备造反的条件。他有威望、党羽、人脉、金钱,且势力大到能迫使秦始皇放弃杀他的念头,可见吕不韦的势力有多大。但是“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这件事就有问题了,秦王九年还不忍心杀人家,为啥仅仅过了一年态度就有这么大的变化?因为当时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逐客令》。

《逐客令》和《谏逐客书》的政治博弈

秦王九年的时候,秦始皇旧事重提,以“郑国间秦”为借口驱逐六国士人,下达了《逐客令》。内容很简单,就是遣返六国所有士人。这个矛头很明显就是针对吕不韦的,你吕不韦不是“三千门客”吗?我把他们都驱逐了,我看你咋办。

很多人弄混了一件事,认为《逐客令》是针对郑国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郑国在秦王元年就来到了秦国,并且开始了长期的间秦工作。但是没多久,郑国阴谋就被查出来了,因此引发了舆论漩涡。很多人认为要杀了郑国这个奸细,但是郑国却坚持要修郑国渠,并且说郑国渠修成之后可以让秦国得万世之利。最后秦国坚持修建郑国渠,关中因此成为沃土。史书没有记载是什么时候查出来的,但是有两点可以作证。

其一:这件事被查出来之后秦国肯定会报复韩国,事实上秦国在开展灭国战之前只有一次发韩行动,也就是秦王三年时期大举伐韩。

其二:郑国渠用了十年才修建完成,而这道渠是秦王元年就开始修建的,也就是说完工时间是秦王十年左右。但是查出郑国间秦的时候是工程进行中,也就是说在秦王十年之前。两件事结合起来看,我认为应该是在秦王三年的时候秦国发现了郑国间秦,并且开始伐韩。

嫪毐死于秦王九年九月,而《逐客令》是在嫪毐死后才下达的,也就是说《逐客令》是在秦王九年九月-秦王十年十月(吕不韦被免职日期)下发的。这个时候再看《逐客令》,很明显是针对吕不韦的。因此《逐客令》一下发,李斯就开始反对了。李斯是吕不韦的门客,他担心受到吕不韦的牵连,所以赶紧上书《谏逐客书》,并且与吕不韦划清关系。

秦王九年,王欲杀相国(吕不韦),一大帮人跳出来为吕不韦开脱。秦王十年,吕不韦被免职,无一人出来说情。很明显,《逐客令》让吕不韦门客意识到了危机,他们选择和李斯一样,和吕不韦划清界限。

总结:秦始皇其实并不是容不下吕不韦,而是吕不韦在某些事情上太过分了。最后秦始皇只是将吕不韦免职,清除掉了吕不韦集团,让他回封地了。这还是看在吕不韦从龙的份上,如果不是因为吕不韦侍奉先王的份上,就淫乱后宫罪就能砍了吕不韦的人头。但吕不韦并没有感恩,在回到封地之后还试图发动门客、六国使者,让他们游说秦王(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於道,请文信侯)。秦王最后怒了,担心吕不韦卷土重来。而他又和吕不韦有隔阂,双方根本不可能再共事下去,因此给吕不韦赐信一封:“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这信的意思就是说秦国是靠军功起家的,但是你有什么军功?你有什么资格封君且食十万户?你凭什么说是“仲父”所以你也别再封地了,去蜀地吧。到此秦始皇也没要杀吕不韦,只是想让吕不韦去蜀地,切断吕不韦和国内门客、国外使者的联系,避免吕不韦卷土重来。但是吕不韦失望了,他选择了自尽。我个人并不认为秦始皇是容不下功臣,只不过是吕不韦太过分了。而且太史公也认为吕不韦被嫪毐拖下水,秦始皇因为嫪毐而迁怒吕不韦。(具体见《史记·吕不韦列传》)

秦始皇为什么要杀吕不韦

秦始皇之所以要杀吕不韦,主要是因为吕不韦威胁到了秦始皇乃至他母亲的名声。

一直以来成就一番霸业的秦始皇在影视剧以及真实的历史中都没有太多的评头论足,因此我们对秦始皇嬴政这个人的了解也是知之甚少,或许是因为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离我们现在太过久远,已经没有真实存在的历史考究,就连秦始皇的身世我们都难以揣测,民间流传他是吕不韦的亲生儿子,而不是当时的秦王,后来嬴政继位之后吕不韦还是和太后私通,这让本就扑朔迷离的身世更加模糊,连朝廷重臣都几乎相信了这个传言,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嬴政容不下吕不韦这条贱命。

一、玷污了自己和太后的良好名声和尊严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赵姬太后也就是嬴政的亲生母亲原来是吕不韦府上的美人,在这段过程中,两人的关系本来就不清不楚,后来吕不韦为了稳定在朝中的地位把赵姬送给了当时的秦王。后来没过多久嬴政出生了,从那时起嬴政的亲生父亲究竟是谁都是一个谜,后来登基又有人说他都不知是不是皇族后代,而且吕不韦依然与赵太后不清不楚,这使得一时间传言更甚,嬴政感受到吕不韦的存在对自己的地位有一定的威胁,从这时起就有了杀心,吕不韦冥冥中也发现了这一点,为了留住自己的命,向太后举荐了嫪毐作为进臣,没想到嫪毐惑乱后宫发动了东窗事变。

二、被贬后仍然兴风作浪

吕不韦受到嬴政的忌惮,虽然受到贬谪,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吕不韦对于政治和社交上的发展,甚至各国使臣来到秦国之后除了要拜见作为秦始皇的嬴政之外,居然还会到吕不韦的府上做客。嬴政担心他会借此机会再次发动政变,利用那些比自己弱小的国家力量企图谋反,于是他在信中质问并逼迫吕不韦,强制执行把他驱赶到了巴蜀地带。看到嬴政在信中的逼迫,也很清楚嬴政是不会放过自己的,与其被别人杀死,还不如自我了断,于是吕不韦自己喝了毒酒自杀。

其实嬴政作为秦始皇从来都没有颁布圣旨也没有明令要求吕不韦必须死,造成现在这样的结果都是吕不韦自己玩火过盛,吕不韦原本只是一个商人,可是他经商的那一套在政治上行不通,因此他的行事风格即是成功的原因也是他失败的原因。

李斯为什么要杀吕不韦

李斯处处针对吕不韦的核心原因就是两人的政见不同,也就是政治见解看法不同,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了,既然不同那就只能是敌人了,对待敌人的最好办法就是除掉敌人了,所以李斯非常的想杀这个吕不韦了。

李斯和吕不韦关系

但是其实在李斯的道路上,如果没有吕不韦的推荐,李斯不可能有机会近距离接近秦王,那样他以后的政治前途就是一个未知数,正是因为吕不韦,李斯才是后来的李斯,如果说李斯是千里马,那么吕不韦就是伯乐。所以李斯这个人很不知道感恩。

吕不韦是李斯害死的吗

其实吕不韦的死也不算是李斯害死的,最多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主要因为权利太大,秦始皇想亲政,必须处死吕不韦。借口就是嫪毐谋反,吕不韦推荐,有失察之罪。所以很多时候还是自己要有底线了。

吕不韦3次想要杀李斯

第一次在吕不韦得知郑国修渠其实是李斯诡计的时候,当时王绾为了留下李斯,情急之下,说出了李斯和郑国相识这件事,很快吕不韦就明白了,秦国求着郑国修渠,实是李斯的诡计而已。第二次想要杀了李斯,李斯看穿了吕不韦的用心。也就是李斯丝毫不掩饰一件事,那就是李斯让姚贾去给公子成桥做师父,李斯丝毫不遮掩地揭穿了吕不韦的心思。

第三次想要杀了李斯的冲动,就是在如何安排李斯的时候。不过这一次,杀心很快就消失了,吕不韦心甘情愿地将李斯推荐到秦王身边,这也是吕不韦人设的变化。他这么做无非两个心思,如果赢政最终没有看上李斯,那么不但如他所愿,到时候李斯离开或者死亡,坏的都是赢政的名声,而不是他的。而如果是赢政看上并重用李斯,那李斯哪怕将来与他政见不合,也要承他的情。两种结果他都不亏。

李斯为什么和吕不韦不和?

并不是李斯与吕不韦不和,而是嬴政与吕不韦不和,李斯审时度势选择了站在嬴政一边。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初为郡小吏,不甘于碌碌无为,便投到荀况门下去学“帝王之术”,企望能够学以致用,以自己的才智学识辅助有为的君王成就帝业而出人头地。

李斯曾以“厕中鼠”与“仓中鼠”比喻,前者食污秽之物,而人犬一近则恐惧四散,后者安然食仓中之积粟,既无风吹日晒之苦,又无人犬惊扰之优。一个人能否成为贤者,关键在于“自处”的环境如何,即能否替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生存环境。李斯从师学习的目的便是为日后“自处”于好的环境打基础。学成之后,便向其师告辞西入咸阳,向秦王游说,推行自己的帝王之术。

李斯入秦那年(前247),正好秦国庄襄王病死,秦王政(秦始皇)即位。李斯初为相国吕不韦门下的舍人,因得到吕的信任,被荐为郎官,由此得以当面向秦王进说。

面对少年气盛的秦王政,李斯进献利用“万世之一时”的时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大计,深得秦王的重视,并因此任为长史,直接参与谋划吞并六国事宜。

此后,李斯的仕途也曾两度遭遇危机。第一次吕不韦罢相治罪事,与吕不韦有牵连的人都受影响,而曾经为吕不韦舍人的李斯,却意外地未受到牵连,度过了一次仕途危机。另一次是韩国人郑国以修渠为名在秦的间谍行为被发现后,秦宗室贵族乘机攻击客卿并建议逐客,李斯在被逐之列,这是一次较大的仕途危机。李斯不甘沦为“厕中鼠”和“不肖”之辈,以《谏逐客书》说服了秦王。秦王派人一直追到骊邑,李斯得以重返咸阳,继续实践其政治理想。

李斯能渡过仕途危机,既是统一事业的大局把他的政治命运同秦王连在了一起的缘故,也是他为改变“厕中鼠”命运而努力的结果。他与吕不韦的不和也是基于此而考虑的。

李斯由侍从秦王的郎官升为长吏,后又由郎官晋升为客卿、并官至廷尉,为秦王出谋划策,并实施离间各国君臣之计,以配合武力消灭六国。李斯为秦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其日后位极人臣奠定了基础。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