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德川家康家训(德川家康家训作文)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10-20 17:10:11 212 0

德川家训读后感!

家康的历程,值得细品,日本的崛起,值得借鉴;我们国家的建设,需要大批像家康这样的人才,家康这个人够气度,体现了日本人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忍耐不是怯懦,更不是屈服,只有巨人才知道什么是忍耐,似勾践战败后,甘心当敌人的奴隶,韩信被流氓强迫从裤裆下爬过去,他默然接受,这种缩回拳头式的忍耐,一个人如果不够坚强,就绝对无法忍受。

写得很精彩,人物刻画立体,历史事件真实;通过此书,能全面了解封建领主制度;能了解日本人的武士思想,行为,传承;在有些方面的谋略以人性为基础,超过了三国。体现了日本人的艰忍意志和过人的智慧。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悲壮的,但历史上多少政治领袖往往宁为瓦全,等待有一天,把碎了的璧玉,恢复原状。

忍人所不能忍的民族,一定复兴;不是只会高叫激情口号,自陷灾难的民族所能比拟。

家康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统一了日本,更在于他留给后世的这些精神财富——隐忍地坚持下去走向成功。

武士生存之道只有自强,不然有被吞并和消灭的危险.忍耐 忍耐 忍耐。

后腰条文字:

“等待!”这是一个奥秘——卑屈的懦夫用它遮羞,坚强的巨人把它作为跳板。

家康的历程,值得细品,日本的崛起,值得借鉴;我们国家的建设,需要大批像家康这样的人才,家康这个人够气度,体现了日本人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悲壮的,但历史上多少政治领袖往往宁为瓦全,忍人所不能忍的民族,一定复兴。

武士生存之道只有自强,才不会被吞并和消灭。专业书评 : 《德川家康传——少年篇?等待》

据说日本作家山冈庄八的超长片历史小说《德川家康》,是被日本首相、松下辛之助等要求部下必读的书。作为岛国“大和魂精神堡垒”的德川家康,被日本人奉为“东照神君”顶礼膜拜,是可以理解的。中国人的你若有闲适的时间和宽裕的金钱,可以买上一套由十几本组成的大部头,数百万字的篇幅够你慢慢品读。而我们紧张的工作生活压力和窘迫的钱袋,使大多数读者更愿意选择快节奏的、更经济的阅读方式了解德川家康。

那么由旅日学者、中国人研究德川家康大有心得者一条瑜所撰写的、更适合中国人阅读的,情节更紧凑、语言更凝练的《德川家康传》问世了。全书一百二十万字,只分四部,第一部“少年篇?等待”描写了德川家康的少年人质生涯、青春的忍辱以及识时务为俊杰的胸怀,为负心崛起埋下的一颗深深的城府之心。

作家出版社 王宝生先生

对于日本,相信很多中国人都同我一样,有着矛盾的情绪。中国有句古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日本,这个国土面积只有中国二十五分之一并且深受汉唐文化影响的国家,这个战后迅速发展并且经济排名世界第二的“强大”国家,这个与中国有着连绵的友谊但也发生过多次战争的国家,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没有理由不正视和正确的认识它。

柏杨曾经说过,“要了解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唯一的方法是阅读他们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而不是阅读学院派的经典著作”,所以他推荐读《德川家康》来解读日本的民族性,来帮助中国人更透彻的了解我们的近邻——日本。诚然,山冈庄八的一千余万字的《德川家康》是部巨作,然而本书的写作方式及篇幅,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有人问我,看“德川家康”看到了他的什么,我说,等待、忍耐和谋略;对方又说,中国五千年历史中不乏此种英雄人物,似勾践、如韩信,为何却要看一个来自日本岛国的德川家康?没错,若品历史,无疑中国历史是最好的选择,若论英雄,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其人。然而,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都应有包容的胸怀,都应保持学习的精神,才能不断进步并且立于不败,最终真正的强大。

要超越一个国家,必须先了解它。

战后的日本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这是何等的了得,是什么样的人们才能创造如此的奇迹和辉煌?读了《德川家康》后,我渐渐有了答案,其实,每个日本人都是一个“德川家康”,他们能够在谋略中静静的等待,等待时机的到来,为了那个时刻的到来,他们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而当那个时机来到,便毫不犹豫果断出击。

残酷的战争造就了德川家康冷静、缜密的思维,也造就了他创造机会、把握时机的能力。战场上,德川家康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临危不惧,运筹帷幄,在纷乱的战国时代,最终统一群雄,成为历史的经典。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这个时代,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德川家康》不仅是经典好看的历史故事,更是一本商业教科书、是一本权书,那些来源于战场的计谋和远虑,在商场和仕途中同样适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无论是松下幸之助(松下电器创始人)还是中曾根康弘(日本前首相)都将其奉为“圣书”。

总之,无论您是出于何种目的来阅读此书,相信都不会让您失望,也必会让您有所收获。

2009年3 月5日

北京丽滋卡尔顿总裁 陈斌先生序言 : “再拜顿首献于浪人御所诸君

藤原朝臣一条监门录事瑜”

 ——作者序

如同君权虚置、周室式微,乃有春秋群雄争霸挣脱残破的枷锁;皇权旁落、汉季倾颓,乃有三国三足鼎立打破腐朽的桎梏。战争,是在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下推陈出新的最直接的方式。

十五世纪的日本,处于於室町幕府统治时期。由于构成乃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薄弱。一场应仁之乱爆发后,将军愈加昏乱无为,逐渐的几次零星暴乱之后,幕府权利丧失殆尽,日本进入诸侯纷争、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各地大名经过几十年的混战,基本实现了地域性的统一。幕府灭亡,在混战中取得胜利的几个强大的大名开始争夺称霸全国的盟主地位,东瀛大地进入安土桃山时代,形成了今川、织田、丰臣等几家的对峙局势。

第二次小豆坂合战后,今川义元麾下参战的三河国领主,二十四岁的松平广忠离奇身亡,留下数年前便被截往敌国为质的七岁的世子竹千代。竹千代从三河到热田,再到尾张,从人质成长为将才,最终回到三河。脱离今川,远交织田,形成背倚青山而独领一方的霸业。

童年屈辱的人质生活,少年师从名宰太原雪斋,造就了他异於常人的忍耐力、冷酷的性格和大智慧。他坚忍地生存与等待,等到无法击破的强敌逃脱不了自然规律先化归一抔尘土。他在关原合战中大获全胜,结束了东瀛土地的战国局面,成为全国实际统治者,引领日本史走入年的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江户。

大落大起,大开大阖,他,就是日本史上有名的德川家康。

春秋有勾践,三国有玄德,日本战国则有德川家康。

在日本历史上,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

人问战国三雄,何以能听杜鹃之啼。

织田信长日:“吾使之啼。”

丰臣秀吉日:“吾诱之啼。”

德川家康日:“等。”

坚强的巨人利用忍耐作为东山再起的跳板,日本战国时代,英雄豪杰辈出,包括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在内,也只有德川家康深深领悟到这个奥秘。

耐心等待,不是守株待兔,也不是消极抵抗。德川家康的耐心等待,让他等来了重握冈崎兵权,等来了重整三河旧业,等来了竞争对手同门师兄为主所害,等来了今川家被今川氏真断送,等来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寿终,等到了天时,他一举而起统一全国,结束战国时期。

居功弗傲,虚心听取采纳下属意见,这是德川家康之所以得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冈崎一众虽长期与家督松平元康远离,但仍忠于松平元康与松平家,实属不易,冈崎人的团结一致为冈崎的胜利,松平元康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日本,武士背叛故主,或不为故主复仇,必会为世人唾弃。松平家康自然明白这个武士道义,但他仍然选择了在今川义元被织田以众讨杀后不久即被判今川家自立门户。人的一生有很多次机会,会面对很多次选择,当你选择一样的时候必然会失去另一样。德川家康的胜利,还胜在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放弃了今川家和武士的名节,宁可背负世人的唾弃也要成就祖父的心愿,成就松平家的霸业。

不同於山冈庄八的传记小说对战争描写的简单扼要,本书以华丽流畅的文字铺写开一卷日本战国时期气势磅礴、刀光剑影的沙场图景,各家或机谋,或英勇,或狂妄,或愚鲁,或死忠的将士们生动鲜活的面容跃然纸上,重现德川家康一生东讨西伐、南征北战谱写出的恢宏篇章。

德川家康家训(德川家康家训作文) 第1张

为啥日本人说中国人很富裕,日本人究竟看到了什么?

日本和中国的往来,从秦汉时期就开始了。但古代的日本,在中原王朝的眼中,不过是蛮夷小邦,不值得过多的重视。这一点也可以从唐朝时期日本派遣的遣唐使中一窥究竟。

公元630年,为向大唐学习,日本派出第一支遣唐使,整个大唐时期,日本先后派遣19次遣唐使,如我们所熟知的阿倍仲麻吕等,就是这一历史时期来到大唐的。

从唐朝身上,日本人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也极大增长了见闻,其中最让他们感叹的是,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在唐代笔记小说《因话录》中,对此多有描述。唐代一些著名的大城市,诸如长安、洛阳、扬州等等,“街店之内,百种饮食,异常珍满。”

做小买卖的不算,即使在寻常百姓家,哪家的女子学会一手好厨艺,也会被争相婚聘:

“无问贫富之家,教女不以针缕绩纺为功,但躬庖厨、勤刀机而已。善醯醢菹者,得为大好女矣。……故偶民争婚聘者,相与语曰:‘我女裁袍补袄,即灼然不会,若修治水蛇、黄鳝,即一条必胜一条矣。”

见诸史册的唐代美食,馄饨、虾生、烤全羊、蒸全钩等等,也是蔚为大观。以面食为例,仅仅是汤饼,就有蒸饼、煎饼、胡饼、汤饼十余种之多。

民间如此,宫廷更是奢华。如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喜爱的一道名菜叫做热洛河,使用的是幼鹿,宰割后取出鹿肠,然后用鹿血煎煮,极其美味,安禄山和大将哥舒翰都被赏赐过。

日本人见了之后,不由惊叹说:大唐实在是太富裕了,我们比不了。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说呢?其实在古代的日本,物资匮乏,饮食文化也非常落后。一般的平民百姓,能够吃上白米饭就不错了,至于配饭的菜肴,是肯定没有的,这就是日本古代史上著名的“吃米饭不配菜”的习俗来源。

那么日本贵族的生活会好一些吗?其实也仅仅只是好了一点。以大名阶层为例,大名是社会精英,贵族阶层,一日三餐的配菜,也不过是一些酱菜、小鱼干之类的食物。所谓的寿司,在今天听起来非常高大上,但在古代的日本,不过是梅子腌饭团而已。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饮食故事和德川幕府有关。众所周知,德川幕府统治日本数百年,位高权重,按说享受一些美味也是手到擒来。但是当年德川幕府的开创者德川家康,在推翻了丰臣秀吉之后,感觉大权在握,想要好好享受一下,于是天天吃“天妇罗”。

天妇罗并非是名贵食材,无非是面炸小鱼虾而已,奈何德川家康七十多岁了,吃了一段时间,向来肚子没多少油水的他,竟然受不了油腻食物了,不久后竟然一命呜呼。

德川家康的教训,让后人也写下家训,不允许大吃大喝,奢侈享受,所以即使贵如德川幕府这样的大家族,生活还比不上唐宋一般的小资家庭。

纵然到了二战爆发后,很多应征入伍的日本普通青少年,到了军营之后,伙食改善,他们才吃到白米饭,惊喜的要死。

二战后的日本,紧随美国,赶上了经济发展的红利,资源贫乏的他们才实现华丽蜕变,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白米饭不配菜的历史也成为了过去式。

关于德川家康的日文家训以及德川家的历史

人の一生は重荷を负うて远き道を行くが如し

急ぐべからず不自由を常と思えば不足なし

心に望み起らば困穷したる时を思いだすべし

堪忍は无事长久の基怒りは敌と思え

胜つことばかり知りて负くることを知らざれば害その身に至る

己を责めて人を责むるな

谁能介绍一下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江户幕府的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日本国王。官至正一位太政大臣。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冈崎,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的正室之子(长子为阿久所生),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后改名元康,最后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德川家康的先祖是发迹于三河地方的一个土豪,在战国时代逐渐上升为战国大名,到松平广忠这一代时,松平氏已领有整个三河国。但其领国被夹在势力较强的两个大名尾张的织田氏和骏河的今川氏之间,地位很不巩固。

[编辑本段]经历

1547年松平广忠与尾张的织田信秀作战,为请骏河的今川义元援助,将六岁的家康送作今川氏的人质,但中途被田原的户田氏(户田康光)所夺,与天野三之助.阿部德千代同被送往织田氏的热田,监护在热田有两年之久(一说被扣在那古野)。在此期间,其父广忠被自己的近臣暗杀。1549年担任今川军师的太原雪斋指挥七千大军攻陷三河的要冲安祥城并掳获了守将织田信广,雪斋遂跟织田信秀交涉,成功以信广交换被劫走的松平竹千代(德川家康)。德川家康便返回冈崎,仅十日又作了今川氏的人质。八岁至十九岁这十二年间,德川家康作为人质住在骏河。

1560年桶狭间之战,织田氏大败今川氏,今川义元阵亡。从此德川家康摆脱今川氏而独立,1562年与织田信长结成同盟,开始全力经营三河。由于竹之内波太郎等人的支持以及各寺院的煽动,激起了1563年三河国全境的一向宗起义。经过他近半年的征战,最终用攻心的方法瓦解了起义,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地。

1568年德川家康的同盟者织田信长进入京都,迈出了统一全国的第一步。这时已在三河打下了坚实基础的德川家康开始采取东进政策。1570年他联合织田信长在姊川打败浅井氏、朝仓氏,史称“姊川之战”,此后率军攻克远江的曳马野,并将治所迁往曳马野(迁移居城时已改名滨松)。但这时武田信玄也想夺取全国政权,为扫清进军道路上的障碍,屡次出兵远江和三河。

1572年10月,武田信玄倾甲、信、骏三国之兵三万五千人意图进军京都,但途径德川家康的三河国。德川家康闻讯率自己所部五千人及织田信长援军三千余迎战于三方原。此战便被称为“三方原合战”。由于双方兵力悬殊,且用兵之妙信玄又略高一筹,结果德川、织田联军大败,织田援将·平手凡秀战死。此战德川家死伤一千六百余人,其部下分四批陆续扮成德川家康吸引了信玄军兵力,德川家康本人遂逃回滨松。此役德川家康虽然打了败仗,但武田信玄却十分佩服德川军的勇猛顽强。武田信玄的猛将马场信房(又称马场信春)事后对信玄说:“看了三河军的尸体,面朝我军倒下的都是脸朝下,面向滨松倒下的都是脸朝上,这说明这些士兵都是向前冲杀时战死的,因想逃跑而被处斩的一个也没有。”据说德川家康就是经过此役而取得了“海道一雄”的名声。

此后德川家康一面与武田氏对抗,一面加强领内建设。1575年5月,武田信玄死后继承了武田家的武田胜赖率一万五千人攻打奥平信昌率五百人驻守的长筱,德川氏联合意欲一口气扫平武田氏的织田氏于“长筱之役”大破武田胜赖,1581年陷远江的高天神城,把武田氏驱逐出远江。翌年随织田氏灭掉武田氏,领有骏河。

1582年织田信长死于本能寺。信长一死,围绕政权落入谁手的问题各大名之间展开了激烈斗争。本能寺之变时德川家康正在堺市(又称“堺港”),因急取近道需经伊势返回三河,期间由服部半藏、茶屋四郎次郎等护送平安回到三河,才免遭危难。

德川家康返回冈崎后,发现中央的实权已被丰臣秀吉夺去。为了积蓄实力准备将来与丰臣秀吉分庭抗礼,他更加坚定了东进的决心。不久发兵占领了甲斐,同时把手伸进了信州。至1583年前后,德川家康已先后把三河、远江、骏河、甲斐、南信浓五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当时东海道地区兵农分离进行得很缓慢,还没有像大内氏和北条氏那样形成大名的城下町,家臣和自己的封地还紧密地联在一起,因此要控制家臣必须牢牢地控制住土地。鉴于这种情况,德川家康当时对所属家臣一律采取给予封地的形式,通过土地这个纽带来控制家臣。

这一时期德川家康也很重视发展领内的工商业。早在三河国时他就把三河的小山新市作为“乐市”,免除各种税役。迁入滨松后,他又整顿了各种工商业团体。征服甲斐后,统一了通过甲斐全境的度量衡,招揽外地商人到三河、远江进行贸易。通过这些措施,德川家康不仅稳定了对新领地的控制,而且增强了经济实力。

此后丰臣秀吉步步推进国内的统一,不久当上了关白和太政大臣,名副其实地掌握了全国政权。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之间也很自然地变成了近似于主从关系的一种关系。

丰臣秀吉征伐九州时,德川家康未被征调,摆脱了一次巨大的消耗。但1590年征伐小田原时他参加了战斗。北条氏灭亡后,德川家康被封于关八州,年贡260万石。1590年8月1日德川家康离开五国迁往江户(现东京),从此采取一系列措施,全力经营关东。

首先,采取新办法配置家臣。德川家康在靠近江户的武藏、相模等地,集中了直辖地和封地在一万石以下的下级家臣。万石以上的高级家臣配置得尽量远些,分布的密度是关东的西南部略稀,东部与敌对性大名接壤的边境地带较密。显然,这样配置是一种临战体制。而且他在进入关东的同时,便决定将封地换算成产量发给家臣。这些措施对进一步控制家臣,巩固关东新领地起了很大作用。

其次,德川家康为了调整农村中的租佃关系,稳定新领地的秩序,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检地。其具体办法是,在土地登记册上,在隶属农民登记人姓名的右上方标上人名肩书,表明该人耕种的土地其领有权是属于哪个名主的。这样做,是既承认身为领主的名主的土地领有权,使其负担交缴年贡的责任,另一方面又承认租佃者尚不稳定的耕作权。这种措施对治理关东这种比较落后的地区是得策的。

最后,德川家康也十分注意发展领内的工商业。为了解决陆路运输和吸引外地商人来江户经商,从江户和周围农村征调人夫建立了道中云马役。为了解决水路交通问题,组织人力挖掘沟渠,使船舶可以直接停靠江户城下。又指定专人管理领内的度量衡;委托从旧领地跟来的土豪式商人发展江户的市区建设和对工商业进行管理;1592年以后,铸造了号称武藏小判的一两金币,以促进货币流通。随着江户建设的步步进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外地商人纷纷来到江户。德川家康对关东的建设,为他后来夺取全国政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援和巩固的根据地。

1598年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是五大老的首领。1600年,他进攻上杉景胜。接着于当年9月的关原之战打败石田三成,掌握了全国政权。1603年2月,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右大臣、源氏的长者(即源氏的族长、家主)。同年,他在江户开设幕府。1605年,把大将军职让给了儿子秀忠,退居骏府城,但作为大御所仍然掌握着军政实权。1615年5月大坂(今大阪)之役,灭掉丰臣秀赖,实现了所谓的“元和偃武”。1616年3月,出任太政大臣,并向明朝皇帝称藩,被明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4月17日死于骏府城,终年73岁,葬于久能山。翌年,追谥正一位,受东照大权现的敕号,后改葬日光山。

意义、影响和启示

日本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大名之间争夺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实现国家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德川家康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必须对统一的大局有清醒的认识,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顺应了时势,举措得宜的。

本能寺之变以后,丰臣秀吉捷足先登,抢先控制了局面,使德川家康失去了一次夺取全国政权的机会。当时大局虽然对他很不利,但这时他与丰臣秀吉之间的关系和实力已非昔日的织田信长与他的关系可比。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他采取了有限的行动。1584年,德川家康应织田信雄之请,与丰臣秀吉战于小牧、长久手,就是出于有限目的的一种有限行为。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打败了丰臣秀吉的一个支队,打死了丰臣秀吉的勇将池田信辉,迫使丰臣秀吉以相当有利于他的条件讲和,这对全国都很有影响,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不得不另眼相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时,没有把德川家康的部队编入渡海战列。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德川家康的幸运,其实这是德川家康运用自己的实力和采取巧妙的策略得来的。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使丰臣政权和西南大名损失惨重,而德川家康却在和平建设中积蓄了财力,壮大了力量。这些变化是丰臣氏政权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德川家康后来夺取全国政权的重要转折点。

《太阁立志传》中的德川家康注意内治是德川家康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德川家康的内治是和改组与强化封建秩序溶为一体的。在取得全国政权前,每占领一地,总要对新领地的统治加以整顿,而不是一味追求武力扩大版图。夺取全国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除保持丰臣秀吉的政治成果外,又采取了一系列改组和强化封建秩序的措施。一是没收和削减敌对性大名的领地,充实幕府的经济基础:德川家康没收了87个敌对性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414万石(一说没收了90个大名的领地),减封了三个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207万石(一说减封四家大名领地)。其中的3/4转封给自己的功臣和亲近大名,其余的1/4划为德川氏的直辖地,再加上甲斐、信浓、美浓、近江、越前、佐渡、陆奥南部等地区的直辖地,总收入量达6万石以上,此外,德川家康还把佐渡、石见、伊豆等地的重要矿山和京都、大坂、奈良、骏府、长崎等重要城市和港湾地划为幕府直辖。这样,幕府就几乎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重要财源。

二是建立起幕藩体制的封建统治制度。德川家康根据对幕府的向背,把全国的大名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他的儿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这一类叫做“亲藩”;第二类是忠于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这叫做“谱代大名”,“亲藩”和“谱代”是幕府政权的支柱;第三类是关原之战前与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或战时曾忠于丰臣秀吉战后降服的大名,属于这一类的叫做“外样大名”。德川家康把三种类型的大名混杂相间,使亲藩和谱代大名监视外样大名。其次,为了加强对武士的统治,树立幕府的权威,又于1615年颁布了《武家诸法度》。其要旨是奖励文武、诫逸乐奢华、守节俭、严阶级(即服饰、乘舆的等级规定)、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缮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结党,但最主要的是规定了大名的“参觐交代”制。按规定,全国外样大名分为东西两半,半住江户,半住领地;每年4月为东西两半部大名的交代时期(对谱代大名另有规定),大名的妻子须常住在江户,事实上作为人质,大名依地位带领侍从,构成“诸侯行列”,按期到江户参觐交代。由于“诸侯行列”人数众多,往返于江户和领地之间的耗费十分巨大。因此这一制度不仅可以使幕府实际上把江户交代的大名作为人质而加以控制,还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财力,使之无力叛乱。与此同时,德川家康还进一步推行丰臣秀吉的兵农分离政策,完善了身份制度,把整个日本社会划分为身分世袭的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内部又贯穿着纵的主从关系。最后,在1615年还针对皇室、朝廷、寺社颁布了《禁中及公家诸法度》和五山十刹的法度。这样,以身分制为核心,以幕府为政权的中枢,上对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侣、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这个体制来统治全国。

第三,在对外事务方面,德川家康不是个完全的锁国主义者。创立幕府后,他立即遣使朝鲜,并于1608年恢复了和朝鲜的邦交。与此同时,又积极谋求与明朝的间接贸易,向明朝皇帝臣服获得日本国王尊号统治全国。他出于对军需物资和生丝贸易的需要,创立幕府后的初期,对发展与西欧各国的贸易也很积极。1608年,他聘用英国人三浦安针为外交顾问、贸易事务官,并向他学习世界知识、天文和数学。他甚至默许基督教的传播,后来因感到危及日本传统的封建统治,又加以禁止。1612年,幕府在直辖地首先颁布禁教令,翌年便把这一法令推行到全国。1615年起,进而对朱印船贸易也严加限制。

第四,德川家康大力提倡文治。他十分好学,喜欢读有关治国平天下的经史典籍,鉴于字镰仓幕府以来佛教势力已与庄园制紧密结合的事实,他在创立幕府前一直抑制佛教,推崇儒家思想。创立幕府后,他认为庄园制已彻底摧毁,佛教因失去旧的经济基础和遭到沉重的政治打击也已衰落,这时恢复佛教的威信,对巩固新政权不仅无害而且有益,因此晚年逐渐扶植佛教,与名僧探讨各宗的佛法,日益趋于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

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业绩在于他继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后,改组和强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开创的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维持了长达260多年的和平统一局面,这给日本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庄园制时代略好一点的社会环境。但是,德川家康所改组和强化的日本封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严格的身分制度把每个人都死死地固定在一个狭窄的框子里,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他推动海外贸易并非要民间贸易自由发展,走上近代重商主义的道路,而是出于幕府政治和经济的需要,维护封建的政治统治,其范围只限于由极少数幕吏、大名、特权大商人所把持的官方贸易,一旦超出幕府的政治需要,就立即加以取缔或限制。1612年颁布的禁教令,实际上是德川幕府政治锁国的开始,从1615年开始对朱印船贸易的限制,则是一种部分的经济锁国,是德川幕府后来全国锁国的先声。此外,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对日本人民的思想起了很坏的束缚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以后。一是没收和削减敌对性大名的领地,充实幕府的经济基础:德川家康没收了87个敌对性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414万石(一说没收了90个大名的领地),减封了三个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207万石(一说减封四家大名领地)。其中的3/4转封给自己的功臣和亲近大名,其余的1/4划为德川氏的直辖地,再加上甲斐、信浓、美浓、近江、越前、佐渡、陆奥南部等地区的直辖地,总收入量达6万石以上,此外,德川家康还把佐渡、石见、伊豆等地的重要矿山和京都、大坂、奈良、骏府、长崎等重要城市和港湾地划为幕府直辖。这样,幕府就几乎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重要财源。

二是建立起幕藩体制的封建统治制度。德川家康根据对幕府的向背,把全国的大名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他的儿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这一类叫做“亲藩”;第二类是忠于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这叫做“谱代大名”,“亲藩”和“谱代”是幕府政权的支柱;第三类是关原之战前与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或战时曾忠于丰臣秀吉战后降服的大名,属于这一类的叫做“外样大名”。德川家康把三种类型的大名混杂相间,使亲藩和谱代大名监视外样大名。其次,为了加强对武士的统治,树立幕府的权威,又于1615年颁布了《武家诸法度》。其要旨是奖励文武、诫逸乐奢华、守节俭、严阶级(即服饰、乘舆的等级规定)、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缮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结党,但最主要的是规定了大名的“参觐交代”制。按规定,全国外样大名分为东西两半,半住江户,半住领地;每年4月为东西两半部大名的交代时期(对谱代大名另有规定),大名的妻子须常住在江户,事实上作为人质,大名依地位带领侍从,构成“诸侯行列”,按期到江户参觐交代。由于“诸侯行列”人数众多,往返于江户和领地之间的耗费十分巨大。因此这一制度不仅可以使幕府实际上把江户交代的大名作为人质而加以控制,还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财力,使之无力叛乱。与此同时,德川家康还进一步推行丰臣秀吉的兵农分离政策,完善了身份制度,把整个日本社会划分为身分世袭的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内部又贯穿着纵的主从关系。最后,在1615年还针对皇室、朝廷、寺社颁布了《禁中及公家诸法度》和五山十刹的法度。这样,以身分制为核心,以幕府为政权的中枢,上对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侣、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这个体制来统治全国。

第三,在对外事务方面,德川家康不是个完全的锁国主义者。创立幕府后,他立即遣使朝鲜,并于1608年恢复了和朝鲜的邦交。与此同时,又积极谋求与明朝的间接贸易,向明朝皇帝臣服获得日本国王尊号统治全国。他出于对军需物资和生丝贸易的需要,创立幕府后的初期,对发展与西欧各国的贸易也很积极。1608年,他聘用英国人三浦安针为外交顾问、贸易事务官,并向他学习世界知识、天文和数学。他甚至默许基督教的传播,后来因感到危及日本传统的封建统治,又加以禁止。1612年,幕府在直辖地首先颁布禁教令,翌年便把这一法令推行到全国。1615年起,进而对朱印船贸易也严加限制。

第四,德川家康大力提倡文治。他十分好学,喜欢读有关治国平天下的经史典籍,鉴于字镰仓幕府以来佛教势力已与庄园制紧密结合的事实,他在创立幕府前一直抑制佛教,推崇儒家思想。创立幕府后,他认为庄园制已彻底摧毁,佛教因失去旧的经济基础和遭到沉重的政治打击也已衰落,这时恢复佛教的威信,对巩固新政权不仅无害而且有益,因此晚年逐渐扶植佛教,与名僧探讨各宗的佛法,日益趋于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

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业绩在于他继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后,改组和强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开创的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维持了长达260多年的和平统一局面,这给日本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庄园制时代略好一点的社会环境。但是,德川家康所改组和强化的日本封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严格的身分制度把每个人都死死地固定在一个狭窄的框子里,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他推动海外贸易并非要民间贸易自由发展,走上近代重商主义的道路,而是出于幕府政治和经济的需要,维护封建的政治统治,其范围只限于由极少数幕吏、大名、特权大商人所把持的官方贸易,一旦超出幕府的政治需要,就立即加以取缔或限制。1612年颁布的禁教令,实际上是德川幕府政治锁国的开始,从1615年开始对朱印船贸易的限制,则是一种部分的经济锁国,是德川幕府后来全国锁国的先声。此外,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对日本人民的思想起了很坏的束缚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以后。一是没收和削减敌对性大名的领地,充实幕府的经济基础:德川家康没收了87个敌对性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414万石(一说没收了90个大名的领地),减封了三个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207万石(一说减封四家大名领地)。其中的3/4转封给自己的功臣和亲近大名,其余的1/4划为德川氏的直辖地,再加上甲斐、信浓、美浓、近江、越前、佐渡、陆奥南部等地区的直辖地,总收入量达6万石以上,此外,德川家康还把佐渡、石见、伊豆等地的重要矿山和京都、大坂、奈良、骏府、长崎等重要城市和港湾地划为幕府直辖。这样,幕府就几乎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重要财源。

二是建立起幕藩体制的封建统治制度。德川家康根据对幕府的向背,把全国的大名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他的儿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这一类叫做“亲藩”;第二类是忠于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这叫做“谱代大名”,“亲藩”和“谱代”是幕府政权的支柱;第三类是关原之战前与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或战时曾忠于丰臣秀吉战后降服的大名,属于这一类的叫做“外样大名”。德川家康把三种类型的大名混杂相间,使亲藩和谱代大名监视外样大名。其次,为了加强对武士的统治,树立幕府的权威,又于1615年颁布了《武家诸法度》。其要旨是奖励文武、诫逸乐奢华、守节俭、严阶级(即服饰、乘舆的等级规定)、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缮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结党,但最主要的是规定了大名的“参觐交代”制。按规定,全国外样大名分为东西两半,半住江户,半住领地;每年4月为东西两半部大名的交代时期(对谱代大名另有规定),大名的妻子须常住在江户,事实上作为人质,大名依地位带领侍从,构成“诸侯行列”,按期到江户参觐交代。由于“诸侯行列”人数众多,往返于江户和领地之间的耗费十分巨大。因此这一制度不仅可以使幕府实际上把江户交代的大名作为人质而加以控制,还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财力,使之无力叛乱。与此同时,德川家康还进一步推行丰臣秀吉的兵农分离政策,完善了身份制度,把整个日本社会划分为身分世袭的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内部又贯穿着纵的主从关系。最后,在1615年还针对皇室、朝廷、寺社颁布了《禁中及公家诸法度》和五山十刹的法度。这样,以身分制为核心,以幕府为政权的中枢,上对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侣、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这个体制来统治全国。

第三,在对外事务方面,德川家康不是个完全的锁国主义者。创立幕府后,他立即遣使朝鲜,并于1608年恢复了和朝鲜的邦交。与此同时,又积极谋求与明朝的间接贸易,向明朝皇帝臣服获得日本国王尊号统治全国。他出于对军需物资和生丝贸易的需要,创立幕府后的初期,对发展与西欧各国的贸易也很积极。1608年,他聘用英国人三浦安针为外交顾问、贸易事务官,并向他学习世界知识、天文和数学。他甚至默许基督教的传播,后来因感到危及日本传统的封建统治,又加以禁止。1612年,幕府在直辖地首先颁布禁教令,翌年便把这一法令推行到全国。1615年起,进而对朱印船贸易也严加限制。

第四,德川家康大力提倡文治。他十分好学,喜欢读有关治国平天下的经史典籍,鉴于字镰仓幕府以来佛教势力已与庄园制紧密结合的事实,他在创立幕府前一直抑制佛教,推崇儒家思想。创立幕府后,他认为庄园制已彻底摧毁,佛教因失去旧的经济基础和遭到沉重的政治打击也已衰落,这时恢复佛教的威信,对巩固新政权不仅无害而且有益,因此晚年逐渐扶植佛教,与名僧探讨各宗的佛法,日益趋于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

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业绩在于他继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后,改组和强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开创的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维持了长达260多年的和平统一局面,这给日本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庄园制时代略好一点的社会环境。但是,德川家康所改组和强化的日本封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严格的身分制度把每个人都死死地固定在一个狭窄的框子里,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他推动海外贸易并非要民间贸易自由发展,走上近代重商主义的道路,而是出于幕府政治和经济的需要,维护封建的政治统治,其范围只限于由极少数幕吏、大名、特权大商人所把持的官方贸易,一旦超出幕府的政治需要,就立即加以取缔或限制。1612年颁布的禁教令,实际上是德川幕府政治锁国的开始,从1615年开始对朱印船贸易的限制,则是一种部分的经济锁国,是德川幕府后来全国锁国的先声。此外,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对日本人民的思想起了很坏的束缚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以后。德川家康的家训

1. 人生有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

2. 视不自由为常事,则不觉不足,

3. 心生欲望时,应回顾贫困之时,

4. 心怀宽容,则能无事长久,

5. 视怒如敌.

6. 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

7. 责人不如责己,

8. 不及胜于过之

佛教问题,如何通过修行驱除心魔(非诚勿扰)!

楼主 您好!

其实那个心魔,才是比较真实的你,但不是真我。 而那个观察到邪念、心魔的那个心,是意识心,一般人也都是以这个为自我,然而意识只是很虚假、不真实、又不自在的心,只是你用来观察、领受世间的一个工具,但不是真实的你。

另外一个心,在佛法中叫做末那识,他恒审思量,一直在作主、在做决定、而且攀缘无穷,从来就不曾止息下来。譬如你睡著以后,他一样在审查,看看有没有大变化,也注意身体有没有恢复些了,他一直在注意观察著,只是他的观察很模糊,所以你睡著时,你也不知道末那识他在那边持续运作,因为观察细腻的意识的你已经暂时消失了。直到早晨,当末那决定要醒来时,你就会在梦中被他换起来哦,其实末那识很伟大的,你从清醒到睡著、睡著到清醒,都要靠他哩!

可是众生不知道这两个心的差别,意识没有这个观察智慧,就会让末那误认为意识就是自我,於是产生我见。然后就会因我而有种种苦了。

譬如说,楼主也是这样,楼主的末那也是认为意识就是真实的自我,因此希望意识能够在清静安详的地方修炼,能够处在那样的境界,在举别的例子来说,当别人怒骂或诽谤我们的时候,意识领受到了,末那就会认定我被污辱了,於是就会升起种种烦恼想、颠倒想。

其实,末那很刚强、顽劣、习性很差的、很污染的,纵然起心学佛,要大幅改变它,其实也不可能那嚜快,而修行的过程,其实是要你去面对自己,知道自己有哪些心在运作:透过意识观察意识本身的虚妄、也观察背后有个末那在主导,透过观察实证解脱,渐渐将末那的执著淡薄。

然而一般人其实是很怕畏惧自己的,可是其实他们所怕的那个顽劣的"心魔",其实才是比较真实的自己,也就是末那,末那几乎都是依於习气在运作,譬如楼主看到有妇之夫而起贪爱,这也是末那在主导,依著往昔的业缘、自身的习染而直接运作这样的污染性,意识虽然观察到也无法立即改变的,这必须透过长时间不断观察自我身心虚妄,而让末那接受意识所观察的智慧内涵,才会真正淡薄的,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发自内心改过。

不过也要勉励下楼主,其实发现是好事,后学的末那也是习染深重、这也不是几天几月就能改变的,也是必须透过长期的观察、末那透过意识去说服自己改变这些习染才能的。所以也要勉励勉励楼主,我们众生本来就是刚强难化、习染深重,你不去面对想去逃避的话,也不会因此而变清静,不如先面对吧。

然后静下来,好好的先杀我见,在由见道后,进一步杀除末那对自我、对种种的执著,就可以了。

因此,并不是祛除心魔,这心魔其实相对於有善心的你(意识),其实是比你还真实的,而且主导的都是他,你想改过,他偏改不了,说真的,别想跟他争老大啦,因为意识你,每天起床清醒还是靠他耶,你要安稳睡著,也还得靠他哩,要成佛,也是得靠他哩,所以不用驱逐它,而是要让它转变清静就可以罗。

德川四天王详细介绍

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1541—1616)(英文名:Tokugawa Ieyasu),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江户幕府的第一代将军。

德川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 TOKUGAWA IEYASU )(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年生于名古屋市附近的冈崎市,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之长子,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后改名元康,最后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德川家康的先祖是发迹于三河地方的一个土豪,在战国时代逐渐上升为战国大名,到松平广忠这一代时,松平氏已领有整个三河国。但其领国被夹在势力较强的两个大名尾张的织田氏和骏河的今川氏之间,地位很不巩固。

1547年松平广忠与尾张的织田信秀作战,为请骏河的今川义元援助,将六岁的家康送作今川氏的人质,但中途被织田氏所夺,监护在热田有两年之久(一说被扣在那古屋)。在此期间,其父广忠被自己的近臣暗杀。1549年松平氏与织田氏讲和,德川家康返回冈崎,仅十日又作了今川氏的人质。八岁至十九岁这十二年间,德川家康作为人质住在骏河。

1560年桶狭间之战,织田氏大败今川氏,今川义元阵亡。从此德川家康摆脱今川氏而独立,1562年与织田信长结成同盟,开始全力经营三河。由于他求成心切,采取过激措施,激起了1563年三河国全境的一向宗起义。经过他近一点的攻战,残酷地镇压了起义后,才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地。

1568年德川家康的同盟者织田信长进入京都,迈出了统一全国的第一步。这时已在三河打下了坚实基础的德川家康开始采取东进政策。1570年他联合织田信长在妹川打败浅井氏、朝仓氏,将治所迁往滨松。但这时武田信玄也想夺取全国政权,为扫清进军道路上的障碍,屡次出兵远江和三河。

1572年10月,武田信玄率四万五千人大举进军京都。德川家康闻讯率自己所部及织田信长援军一万余众迎战于三方原。由于双方兵力悬殊,且用兵之妙信玄又略高一筹,结果德川、织田联军大败,死伤千余,德川家康逃回滨松。此役德川家康虽然打了败仗,但武田信玄却十分佩服德川军的勇猛顽强。武田信玄的猛将马场信秀事后对信玄说:“看了三河军的尸体,面朝我军倒下的都是脸朝下,面向滨松倒下的都是脸朝上,这说明这些士兵都是向前冲杀时战死的,因想逃跑而被处斩的一个也没有。”据说德川家康就是经过此役而取得了“海道一雄”的名声。

此后德川家康一面与武田氏对抗,一面加强领内建设。1575年5月,联合织田氏于长筱之役大破武田胜赖,1581年陷远江的高天神城,把武田氏驱逐出远江。翌年随织田氏灭掉武田氏,领有骏河。

1582年织田信长死于本能寺。信长一死,围绕政权落入谁手的问题各大名之间展开了激烈斗争。本能寺之变时德川家康正在界市,因急取近道经伊势返回三河,才免遭危难。

德川家康返回冈崎后,发现中央的实权已被丰臣秀吉夺去。为了积蓄实力准备将来与丰臣秀吉分庭抗礼,他更加坚定了东进的决心。不久发兵占领了甲斐,同时把手伸进了信州。至1583年前后,德川家康已先后把三河、远江、骏河、甲斐、南信浓五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当时东海道地区兵农分离进行得很缓慢,还没有象大内氏还没有象大内氏和北条氏那样形成大名的城下町,家臣和自己的封地还紧密地联在一起,因此要控制家臣必须牢牢地控制住土地。鉴于这种情况,德川家康当时对所属家臣一律采取给予封地的形式,通过土地这个纽带来控制家臣。

这一时期德川家康也很重视发展领内的工商业。早在三河国时他就把三河的小山新市作为“乐市”,免除各种税役。迁入滨松后,他又整顿了各种工商业团体。征服甲斐后,统一了通过甲斐全境的度量衡,招揽外地商人到三河、远江进行贸易。通过这些措施,德川家康不仅稳定了对新领地的控制,而且增强了经济实力。

此后丰臣秀吉步步推进国内的统一,不久当上了关白和太政大臣,名副其实地掌握了全国政权。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之间也很自然地变成了近似于主从关系的一种关系。

丰臣秀吉征伐九州时,德川家康未被征调,摆脱了一次巨大的消耗。但1590年征伐小田原时他参加了战斗。北条氏灭亡后,德川家康被封于关八州,年贡260万石。1590年8月1日德川家康离开五国迁往江户(现东京),从此采取一系列措施,权利经营关东。

首先,采取新办法配置家臣。德川家康在靠近江户的武藏、相模等地,集中了直辖地和封地在一万石以下的下级家臣。万石以上的高级家臣配置得尽量远些,分布的密度是关东的西南部略稀,东部与敌对性大名接壤的边境地带较密。显然,这样配置是一种临战体制。而且他在进入关东的同时,便决定将封地换算成产量发给家臣。这些措施对进一步控制家臣,巩固关东新领地起了很大作用。

其次,德川家康为了调整农村中的租佃关系,稳定新领地的秩序,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检地。其具体办法是,在土地登记册上,在隶属农民登记人姓名的右上方标上人名肩书,表明该人耕种的土地其领有权是属于哪个名主的。这样做,是既承认身为领主的名主的土地领有权,使其负担交缴年贡的责任,另一方面又承认租佃者尚不稳定的耕作权。这种措施对治理关东这种比较落后的地区是得策的。

最后,德川家康也十分注意发展领内的工商业。为了解决陆路运输和吸引外地商人来江户经商,从江户和周围农村征调人夫建立了道中云马役。为了解决水路交通问题,组织人力挖掘沟渠,使船舶可以直接停靠江户城下。又指定专人管理领内的度量衡;委托从旧领地跟来的土豪式商人发展江户的市区建设和对工商业进行管理;1592年以后,铸造了号称武藏小判的一两金币,以促进货币流通。随着江户建设的步步进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外地商人纷纷来到江户。德川家康对关东的建设,为他后来夺取全国政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援和巩固的根据地。

1598年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是五大老的首领。1600年,他进攻上杉景胜。接着于当年9月的关原之战打败石田三成,掌握了全国政权。1603年2月,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右大臣、源氏的长者(即源氏的族长、家主)。同年,他在江户开设幕府。1605年,把将军职让给了儿子秀忠,退居骏府城,但作为大御所仍然掌握着军政实权。1615年5月大坂(今大阪)之役,灭掉丰臣秀赖,实现了所谓的“元和偃武”。1616年3月,出任太政大臣。4月17日死于骏府城,终年76岁,葬于久能山。翌年,追谥正一位,受东照大权现的敕号,后改葬日光山。

日本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大名之间争夺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实现国家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德川家康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必须对统一的大局有清醒的认识,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顺应了时势,举措得宜的。

本能寺之变以后,丰臣秀吉捷足先登,抢先控制了局面,使德川家康失去了一次夺取全国政权的机会。当时大局虽然对他很不利,但这时他与丰臣秀吉之间的关系和实力已非昔日的织田信长与他的关系可比。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他采取了有限的行动。1584年,德川家康应织田信雄之请,与丰臣秀吉战于小牧、长久手,就是出于有限目的的一种有限行为。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打败了丰臣秀吉的一个支队,打死了丰臣秀吉的勇将池田信辉,迫使丰臣秀吉以相当有利于他的条件讲和,这对全国都很有影响,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不得不另眼相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时,没有把德川家康的部队编入渡海战列。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德川家康的幸运,其实这是德川家康运用自己的实力和采取巧妙的策略得来的。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使丰臣政权和西南大名损失惨重,而德川家康却在和平建设中积蓄了财力,壮大了力量。这些变化是丰臣氏政权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德川家康后来夺取全国政权的重要转折点。

注意内治是德川家康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德川家康的内治是和改组与强化封建秩序溶为一体的。在取得全国政权前,每占领一地,总要对新领地的统治加以整顿,而不是一味追求武力扩大版图。夺取全国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除保持丰臣秀吉的政治成果外,又采取了一系列改组和强化封建秩序的措施。

一是没收和削减敌对性大名的领地,充实幕府的经济基础:德川家康没收了87个敌对性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414万石(一说没收了90个大名的领地),减封了三个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207万石(一说减封四家大名领地)。其中的3/4转封给自己的功臣和亲近大名,其余的1/4划为德川氏的直辖地,再加上甲斐、信浓、美浓、近江、越前、佐渡、陆奥南部等地区的直辖地,总收入量达6万石以上,此外,德川家康还把佐渡、石见、伊豆等地的重要矿山和京都、大坂、奈良、骏府、长崎等重要城市和港湾地划为幕府直辖。这样,幕府就几乎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重要财源。

二是建立起幕藩体制的封建统治制度。德川家康根据对幕府的向背,把全国的大名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他的儿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这一类叫做“亲藩”;第二类是忠于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这叫做“谱代大名”,“亲藩”和“谱代”是幕府政权的支柱;第三类是关原之战前与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或战时曾忠于丰臣秀吉战后降服的大名,属于这一类的叫做“外样大名”。德川家康把三种类型的大名混杂相间,使亲藩和谱代大名监视外样大名。其次,为了加强对武士的统治,树立幕府的权威,又于1615年颁布了《武家诸法度》。其要旨是奖励文武、诫逸乐奢华、守节俭、严阶级(即服饰、乘舆的等级规定)、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缮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结党,但最主要的是规定了大名的“参觐交代”制。按规定,全国外样大名分为东西两半,半住江户,半住领地;每年4月为东西两半部大名的交代时期(对谱代大名另有规定),大名的妻子须常住在江户,事实上作为人质,大名依地位带领侍从,构成“诸侯行列”,按期到江户参觐交代。由于“诸侯行列”人数众多,往返于江户和领地之间的耗费十分巨大。因此这一制度不仅可以使幕府实际上把江户交代的大名作为人质而加以控制,还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财力,使之无力叛乱。与此同时,德川家康还进一步推行丰臣秀吉的兵农分离政策,完善了身份制度,把整个日本社会划分为身分世袭的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内部又贯穿着纵的主从关系。最后,在1615年还针对皇室、朝廷、寺社颁布了《禁中及公家诸法度》和五山十刹的法度。这样,以身分制为核心,以幕府为政权的中枢,上对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侣、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这个体制来统治全国。

第三,在对外事务方面,德川家康不是个完全的锁国主义者。创立幕府后,他立即遣使朝鲜,并于1608年恢复了和朝鲜的邦交。与此同时,又积极谋求与明朝的间接贸易。他出于对军需物资和生丝贸易的需要,创立幕府后的初期,对发展与西欧各国的贸易也很积极。1608年,他聘用英国人三浦安针为外交顾问、贸易事务官,并向他学习世界知识、天文和数学。他甚至默许基督教的传播,后来因感到危及日本传统的封建统治,又加以禁止。1612年,幕府在直辖地首先颁布禁教令,翌年便把这一法令推行到全国。1615年起,进而对朱印船贸易也严加限制。

第四,德川家康大力提倡文治。他十分好学,喜欢读有关治国平天下的经史典籍,鉴于字镰仓幕府以来佛教势力已与庄园制紧密结合的事实,他在创立幕府前一直抑制佛教,推崇儒家思想。创立幕府后,他认为庄园制已彻底摧毁,佛教因失去旧的经济基础和遭到沉重的政治打击也已衰落,这时恢复佛教的威信,对巩固新政权不仅无害而且有益,因此晚年逐渐扶植佛教,与名僧探讨各宗的佛法,日益趋于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

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业绩在于他继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后,改组和强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开创的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维持了长达260多年的和平统一局面,这给日本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庄园制时代略好一点的社会环境。但是,德川家康所改组和强化的日本封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严格的身分制度把每个人都死死地固定在一个狭窄的框子里,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他推动海外贸易并非要民间贸易自由发展,走上近代重商主义的道路,而是出于幕府政治和经济的需要,维护封建的政治统治,其范围只限于由极少数幕吏、大名、特权大商人所把持的官方贸易,一旦超出幕府的政治需要,就立即加以取缔或限制。1612年颁布的禁教令,实际上是德川幕府政治锁国的开始,从1615年开始对朱印船贸易的限制,则是一种部分的经济锁国,是德川幕府后来全国锁国的先声。此外,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对日本人民的思想起了很坏的束缚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以后。

德川家康的家训

「一、人の一生は、

重き荷を负うて远き路を行くが如し。

急ぐべからず。

二、不自由を常と思えば不足なし。

三、心に望みおこらば困穷したる时を思い出すべし。

四、堪忍は无事长久の基。

五、怒りを敌と思え。

六、胜つことばかり知りて负くるを知らざれば、

害その身に至る。

七、己を责めて、人を责むるな。

八、及ばざるは过ぎたるに胜れり。」

1. 人的一生就像挑着重担走远路一样.不该着急.

2. 把不自由当作平常的话,就没有不足之处.

3. 当感到没有希望的时候,该想起以前困境之时.

4. 忍耐是长久没事的基本.

5. 把愤怒看成敌人.

6. 只知胜利而不知失败者,灾难降之身.

7. 自责可,不能责怪与他人.

8. 达不到胜过于过头 / 过犹不及

德川四天王:酒井忠次,本多忠胜,(木神)原康政,井伊直政

酒井忠次

战国中后期名将,德川四天王之首,与石川数正被时人称为“德川二之重臣”、“德川天下之元老功臣”。大永七年(1527)生于三河,酒井忠亲之次男,幼名小五郎,通称小平次。

本多忠胜

战国中后期之名将,世称“战国第一猛将”、“鬼之平八”,德川四天王(酒井忠次、井伊直政及神原康政)、德川三杰(井伊直政及神原康政)之一。天文十七年(1548)二月八日生于三河,本多忠高长男,幼名锅之助,通称平八郎。

榊原康政

榊原康政(1548年-1606年6月19日)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江户时代的大名,德川氏家臣。父亲为榊原长政,幼名为于龟,通称小平太,正室为大须贺氏子女。德川四天王、德川十六神将其一。在中文中,由于榊因为是日本国字的关系,所以并不是大五码的字体,加上受到了信长之野望系列所影响,所以一般以神原康政作为表示。

三河国上野乡出生,本来榊原氏为酒井忠尚的陪臣,康政自少被松平元康(德川家康)跟随成为小姓,1566年元服。与同年龄的本多忠胜成为旗本先手役指挥五十名骑马部队。

其后,在小牧·长久手之役中,击退了败坏的三好秀次(丰臣秀次),加上森长可和池田桓兴死在他的部队下。于1590年被分封于上野国馆林十万石。关原之战,跟随德川秀忠攻打上田城。战后,成为馆林藩的藩主。

1606年病死,终年59岁。。法名为养林院殿前大守职上誉见向大禅定门。墓所在馆林市楠町善导寺或在和歌山县高野町的高野山。

井伊直政

井伊直政1561年3月4日—1602年3月24日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将,德川家家臣,父亲是远江国人众井伊直亲,是彦根藩的藩祖。德川四天王和德川十六神将之一。

生涯

远江国出生,但是在他二岁的时候,父亲直亲因为涉嫌暗杀今川氏真关系,被氏真处死,失去了井伊谷的领地。自此过着逃亡生涯。直到1575年终於得到德川家康的赏识,再次拥有井伊谷,被赏赐二千石。

其后,开始在德川家的舞台开始活跃,更是担当了旗本手先锋。与德川家名将当时的本多忠胜和神原康政看齐。1582年,武田氏灭亡,直政从这群投降德川的遗臣当中。再将武田家的山县昌景的赤备队再次复队。但是井伊因为对部下过度严谨,而且非常好战,所有有人称他为井伊的赤鬼。在小牧·长久手之战初次以赤备队参战表现出色,秀吉曾经高度评价他。在家康和秀吉和解后,就任官职从五位下侍从·兵部少辅。

1590年被分封于上野国的箕轮十二万石,是德川家家臣当中排行第一位。而他期间将箕轮城废城,於附近地区改建高崎城。

1600年关原之战爆发,除了负责游说大名东军的工作,主要辅助家康的四子松平忠吉,与小西行长激战,最后追击岛津队的时候,被铁炮射击因而受伤堕马。

其后被家康分封于石田三成的旧领,将佐和山城废除,再于平地改建成彦根城,两年后因为破伤风的关系,早年病死,法名为祥寿院殿清凉泰安大居士。墓所于滋贺县彦根市祥寿山清凉寺。

他有两名儿子。长子直胜因为多病体弱的关系,被分封至安中藩,而次子直孝则继承了家督。二百多年间,井伊氏共有五名大老。是幕府治国的其中的重臣。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