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老人抱团养老15年后捐楼(老人抱团养老15年后捐楼怎么办)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10-25 05:10:11 254 0

老人抱团养老15年后捐楼是怎么回事?

21年前,72岁的浦逸敏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和一群老伙伴在嘉定买了一栋楼“抱团养老”。21年过去了,浦逸敏93岁,她和她的老伙伴们做了一个更大的决定:这楼,捐了。

21年前,72岁的浦逸敏阿婆要在嘉定葛隆村买下一栋小楼"抱团养老"。葛隆村132号原先是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当时信用社以5万元的价格出让这栋小楼。于是,浦阿婆和老伙伴们决定 “众筹买楼”。出的少的,5元、10元;出的多的,1000元、2000元也有。有的人并没有想要住进楼里,只是单纯捐款,出一份力。1999年1月,终于买下了葛隆村132号楼。他们还给这栋楼取了个新名字: “慈舟养老院(筹建办)”,意为“互助养老”、“同舟共济”。

到2000年,装修一新的132号楼陆续有老人入住,开始了一段“互助养老”的日子。慢慢地,加入进来的老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同时住过20多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们有的住进了养老院,有的回归了家庭,2017年起,这栋小楼逐渐沉寂,直至最后浦阿婆也离开这里,住进了嘉定马陆镇上的双善养老院。

老人们不住在132号楼以后,这栋楼要怎么处理?浦逸敏说,她肯定不能占为己有,因为当时出钱的有很多人,并不是她一人购买;如果要归个人所有的话,该给谁?给谁都不合适。“想来想去,只有捐给集体,捐给公家。”

扩展资料

没有院长的“养老院”

“慈舟养老院”虽不是真正的“养老院”,但名声却很响,外冈镇上、嘉定城里不少老人听说后,都表示要入住。“住在132号楼,有3个条件:一,生活要能自理;二,不沾荤腥,我们都是吃素的;三,每月交100元,水电费、搭伙费都在里面了。”浦逸敏告诉记者,最高峰的时候,曾有20多个老人一起住在132号楼内。

这是一个没有院长的“养老院”。不只没有院长,护工、医生、清洁工等,全都没有。所有的事,都靠住在里面的老人们你帮我、我帮你。

陈季芬说,靠的是大家轮流“值班”,今天你烧,明天我烧。“葛隆村里有个村民叫刘彩珍,她有空时会来帮我们烧饭。她说是来做义务工,不要钱的,但我们每个月总会稍微给她一点补贴,不然不好意思的。”

浦逸敏说,有的靠老人们去镇上买,有的靠前来看望老人的子女送,有的靠当地村民免费赠送。“葛隆村村民很好的,自家收获了青菜、黄瓜,总不忘往我们那里捎一份。”如果得的是重病,大家就会通知老人的家属接到医院去;如果是慢性疾病,大家就一起照顾,有的帮忙喂药,有的帮忙洗衣服。

这样一个慈善公益味道浓厚的养老组织,也得到了很多捐赠。“我们没有煤气、没有液化气,是烧灶台的,葛隆村村民们造房子锯下来的木头,他们会给我们送来;乡下割稻子了,村民们会把水稻秸秆送过来当柴火烧。”

靠着热心人们的帮助,住在132号楼里的老人们有了健身器材,有报纸可以看,还有电视机、录像机,居住条件不逊色于其他养老院。

老人抱团养老15年后捐楼(老人抱团养老15年后捐楼怎么办) 第1张

当年上海50名老人合资5万买房抱团养老,时隔20年,他们现状如何了?

人在老了的时候,常常会感受到孤独,一是因为爱人的随时离去,二是孩子不在身边陪伴。而对于爱人早早便离开的老人来说更是折磨,这意味着这辈子剩下的那些年,他可能都要一个人生活了,意味着孤独将常伴他。因此,有一些不想独自生活的老人他会想着搬去和孩子住或者去养老院。但是,搬去和孩子住也会有诸多不便,生活方式上的不一样,饮食上的不一样,都容易导致他和孩子们无法和谐相处。可是,不想独自生活又不去和孩子住就意味着要去养老院,这对绝大多数的老人来说,也是非常不情愿的,在那里一样都是陌生人。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她在二十年前买下了一座房子当作养老的地方,还叫上一些朋友一起住,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怎么样了呢?

买下这座房子的老人叫浦逸敏,她和她的老伴买下这座房子的初衷是因为他们和儿子的生活习惯不一样,而孩子也不经常在身边,所以,在听见葛隆村有房子转让的时候,她就产生了和老伴买个房子当养老的地方的想法。于是,浦逸敏说做就做,她立刻找了葛隆村132号房子的负责人,和他谈了房子的交接问题,用五万块钱快速买下了这座房子。

买下房子后,这座房子迎来了新主人,而它也接待过五十多位老人。因为买下房子后,住进来的不止浦逸敏夫妇,他们还找了几十位老人一起住进来,把这座房子当成了他们的养老院。首先住进来的老人,加上浦逸敏夫妇,一共二十多个老人。二十多位老人合力改造了这座小房子,还给房子取了名字,叫做慈舟养老院。慈舟养老院成立以后,住进来的几十位老人的身体还算健康,他们还干得动活,他们会每天一起吃饭,一起干活,他们的生活单调,却也因为有了伙伴的陪伴而不孤单。除此之外,他们还会一起结伴旅行,一起学习,一起锻炼身体,要是谁的身体不舒服了,大家都会轮流照顾她。他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日子,就算儿女不在身边他们也不会觉得孤独,而且他们也不会再因为和儿女的生活方式不一样而烦恼,而住进来之前的烦恼,在这里也都不存在了,因为在这里,他们都是差不多年龄的人,有共同的话题,生活方式也差不多。

那么,他们现在怎么样了呢?其实,那样子的好景并不长。因为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老人也在一天天变老,一开始还算不错的身体也逐渐出现问题,手脚也渐渐地不怎么利索,受伤也是经常事,再加上都是老人,生活质量都不高,因此,有的老人会因为忍受不了这种平淡的日子而选择离开,有的老人会因为老了而安详离去,就连浦逸敏在最后也离开了养老院,去了儿子安排的养老院。

于是,这座养老院在接待了五十多位老人后也退休了,而这件事也告诉我们应该多听听老人的心声,多为他们思考一下,不要把我们觉得好的强加给他们。对此,大家觉得呢?欢迎大家留言区评论。

“抱团养老”终散伙!如此有吸引力的养老方式,为什么很难持续?

相信我们大家就都知道,最近这几年,“抱团养老”这个老年人养老话题,就一直是处于一种“持续升温”和越炒越热等的一种状态,毕竟我们每个人人就都要老得那么一天,养老问题牵涉到我们所有人的利益,而且这种养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面,也因为其固有的养老模式和优势,而受到我们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信赖。

只是我们今天所热议的,这种“抱团养老”方式,就并不是最近这几年才独有的,而是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有老人真正地去实施和参与了,并且他们还在这种晚年“抱团养老”的生活方式下,一起共同生活了很长时间之后,却最终以散伙而宣告结束。

15年前的“抱团养老”和2018年的杭州“抱团养老”

早在1999年,时年72岁的退休医生浦逸敏阿姨,考虑到自己晚年以后的养老问题,她就想做一次大胆的尝试,当时正好她们当地的村子,也就是上海嘉定外冈镇格隆村132号,有一栋闲置多年的两层老屋,准备对外出售。

于是浦逸敏阿姨,在和一群老伙伴们商议之后,就决定大家一起“众筹”5万元,把那栋房子买下来,当作大家以后晚年养老的一个固定场所,大家抱团取暖、互助养老,当时大家还给它起名为“慈舟养老院”,而且这在当时还是第一家。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晃15年就是已经过去了,哪些相聚抱团入住“慈舟养老院”老人们,有的因为年事已高生活不能自理,就住进了现在更好的养老院,而有的老人因为念旧及亲情,而又重新回归到子女的家庭当中。

再后来,“慈舟养老院”的老人越来越少稀少,而直到最后一位老人,也就是浦逸敏阿姨,在2017年搬离“慈舟养老院”,至此,长达15年之久的“抱团养老”方式,宣告彻底的解散和散伙。

朱荣林老人,今年已经81岁,他原本就只是一位普通老师。老伴王阿姨76岁,曾经是化工厂厂长,老两口相依为伴,住在200多平方米的三层农家小别墅里。子女们的家都安在了外地,平时基本上很少回家,因此他们这个家就显得有点冷清。

于是他们就准备尝试一下“抱团养老”,随后他们就邀请其他老人到他们家里,来和他们一起居住生活,这个过程从2017年5月6日开始,到今天,抱团养老进行了差不多有3年时间。

在这三年里面,朱大爷的家里来来去去,换了很多的老人,但总体运行还算稳定。可是三年过去之后,曾经看着风风火火的抱团养老,就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昔日热闹喧嚣的场面,就都已经不再,随之代替的就是处处得冷冷清清。

这种“抱团养老”养老方式,为什么会很难持续发展下去?

1.“抱团养老”场所大多远离主城区,干什么事情总会有不方便的时候

我们很多老人,在晚年以后,多半情况下,就都想远离繁杂的城市的喧嚣的人群,转而投入到远离城市的郊区或者是农村当中去,去寻求一份真正的宁静与心灵寄托,而且我们很多老人,之所以要选择这样的地方,去作为他们的主要养老场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方面的问题。

这种类型的养老场所,相比较而言是便宜,可是由于它远离城区,万一老人有个什么疾病了,或者是有其他什么突发状况了等,它的交通不便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足和弊端,就会表现出来,时间久了,有的老人权衡考虑一番会,进而就会选择远离。

2.有些老人身体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不得已要选择离开

虽然说,我们“抱团养老”当初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条件,肯定是有一定的要求和条件的,不能说老人的身体就是非常健康,一点毛病就都没有吧,可最起码来说老人也应该是年龄相当,生活能够自理吧!要是老人处于一种“失能状态”的话,估计很少就有老人,愿意让他加入其中的。

可是身体健康这种事情,我们更多的就是只能预防,而不可预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的老人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身体健康方面,出现了重大疾病或者是问题,而不得不选择离开“抱团养老”,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3.有些老人在亲情的“诱惑”和新鲜感过后,转而选择离开而回归到自己家庭

很多时候,我们有些老人之所以当初选择,要加入到这个“抱团养老”这个大家庭的阵营当中,更多的就是出于一种好奇尝试、一时冲动等等,而随着时间的慢慢流失,那种新鲜感一过,他们的心里就会有一些松动和动摇。

尤其是当子女有了一种“召唤”他们迹象的时候,他们的心理防线,多半情况下,就是很难再次受到住,毕竟面对着这种浓浓的亲情,很少有老人,能够真正的不为所动和“铁石心肠”,这时,他们就会选择离开而回归到自己的家庭当中。

4.老人长时间在一起居住和生活,难免之间就会爆发一些矛盾和冲突

即便是说,我们当初有些老人,就是志趣相投、脾气相似等,而加入到这个“抱团养老”当中,但是舌头还有咬着牙齿的时候,那么我们的这些老年人,长时间在一起居住和生活,难免就会有一些磕磕碰碰,和爆发矛盾冲突的时候,这原本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我们有的老人,就不会过多的去计较这些,转而选择了包容和理解,可是我们有的老人就会耿耿于怀,时间久了之后,我们有些老人就会心生怨恨,觉得自己与其在这里处处“受气”,还不如就此离开,而去选择其他的养老生活方式。

对于这种“抱团养老”方式,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去看待它?

首先:我们要摆正和端正自己的心态,也就是说不能对这种“抱团养老”方式,报以过高的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值,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抱团养老”虽然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可是它也有它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这点我们一点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世间本就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事”。

其次:这种“抱团养老”方式,就并不是适用于我们所有的老年人,我们的老人想要加入到这种养老方式里面,也要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是它所需要的具体要求和条件,有针对性的理性选择,而不是盲目冲动的感情用事,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最后:这种“抱团养老”方式,并不是我们老年人唯一的养老方式,也不是就此而去代替其他的养老方式,它就只是我们很多养老方式,中间的一种选择和补充,说白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是简简单单的单一养老方式,就可以彻底解决的,而是需要很多力量综合揉搓在一起,才能完成的事情。

老人抱团养老15年后捐楼,他们当初为何要决定抱团养老?

老人抱团养老15年后捐楼,他们当初想要居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所以购置了一套房子决定抱团养老。

可能有的人没有听说过“抱团养老”,我们可以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其实就是老人们居住在一起互相照顾,一起安度晚年。而上海市一个小村镇里的几个老人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末,就提出了“抱团养老”的想法,在和众多朋友分享这个建议后,很多的朋友都赞成他的想法,他们为了更加方便的互相照顾,于是想要集资购买一套房子。在这个想法提出不久后,这位倡导人看中了一套旧楼房,相对来说,价格是划算的,因为这幢楼房原来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因为搬迁的缘故而空了下来。经过众多老人的集资,他们买下了这个拥有两层楼房的小别墅。这幢房子据说有二百多平米,且有六间房间,在购买房子时,当事人说当时有的人并没有打算住这房子,但是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也投资了自己的钱,帮助他们。并起名为“慈舟养老院”。

在老人们居住的日子里,老人们一直为这个养老院“添砖加瓦”,增设了许多的设施,为老人们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据这些老人说,这幢楼房里最多居住过二十多个老人,他们在这里一起生活,互帮互助,一起结伴玩象棋,聊天,跳舞,非常的欢快。但是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没有护工等,随着这些老人年龄的增大,他们的行动能力越来越不方便。只能选择去正规的养老院,或者回到自己的家中,聘请专门的居家护工来照顾自己。

15年后,这幢楼房没有了老人居住,迎来了“退休“。当初的这些老人以及没有住在这里的老人都为这幢楼房投资了许多,他们最终决定把这幢楼房无偿捐给这个村,让这幢楼房更大的发挥它自身的作用,为村里更多的老人做贡献。

抱团养老是一种养老趋势,对老年人来说抱团养老到底好不好呢?

抱团养老是一种养老趋势,对老年人来说,抱团养老也是不错的一种选择,在抱团养老的过程中,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比较幸福。

老人抱团养老15年后捐楼,他们为何要捐楼?

上海一群老人抱团养老,15年后把他们的养老房捐给了养老当地的村子,他们觉得在村子里面收到村民的很多照顾,在这边养老得到很多帮助,觉得很感恩。于是就把众筹的买来的养老房捐给了村里,为村民所用,让它继续为村里的人民服务。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个社会还是很多美好的事情的。

15年前,浦医生跟一群认识的朋友聊起,以后老了可以在村子里面一起养老。于是浦医生就组织起买楼养老的事情,一群老人筹钱,几块钱几十块地拼拼凑凑筹得几万元,买了一栋两层高的楼。然后他们就住在这个房子里面,互相陪伴互相依靠一起老去。能住在一起的人都是志同道合的人,这里就像一座养老院,大家互相帮助。他们都是互相照顾大家,洗衣做饭都是自己动手,生活其乐融融。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医疗养老服务也更加有保障了。很多老人也逐渐去更好的去更正规的养老院入住。村子里的养老房也慢慢没有老人住了,于是就闲置了。后来,大家统合意见,都觉得捐给村里挺好的,起码还可以留一个念想。有时间的话,还是可以回来看看曾经自己住过的地方。

因为当时的村民很帮助他们、照顾他们,在生活物资上面有经常资助他们。所以住在养老房的老人都很感激村民,很感激能够生活在这么好的农村里。村里人的善良,让老人们回忆起那里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很感恩。这个捐楼的想法确实是很好的,村里也有老人,村里的干部也可以把这栋楼设置为老人娱乐场所。这栋楼能够继续服务群众,正是他们捐楼的意义。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