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迁都西安(秦朝什么时候迁都西安)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10-30 09:10:09 211 0

清朝曾有5次机会迁都西安,为何都没成功?

西安号称“十三朝古都”,可惜,自从唐朝灭亡之后,再也没有成为首都。

古都西安的照片

鲜为人知的是,清朝曾经有五次机会迁都西安。

第一次是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

那时候咸丰皇帝仓皇带着后妃宫女们逃亡到承德避暑山庄,他越来越觉得北京不安全,于是向群臣询问是否可以迁都。有人建议“还都盛京”,也就是迁都沈阳,回到当年清朝入关前的都城,但很快被排除,因为这就意味着清朝放弃关内广大领土。很快,更多人建议迁都西安。

描写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的油画

这时协办大学士官文首先提出的,他认为“陕西一省则百二雄关,悉皆古来都会名区,物产丰饶,民以淳朴,龙兴虎视,高屋建瓴,不揣冒昧,伏恳圣驾西巡。”官文的提议得到了恭亲王奕的大力支持,奕甚至很快草拟了《西巡章程十条》,制订了详细的迁都西安的方案。

按照恭亲王奕在咸丰朝的行事风格,如果没有咸丰皇帝的默许,他是不敢如此的。可惜当时的一些地方封疆大吏反对,特别是漕运总督袁甲三建议咸丰一定坚持回北京,不要迁都西安,“及早回銮,以系天下之望而安中外之心”,他甚至在奏折里称“如有敢以迁都之议进者,即治以误国之罪。”

正在为是否迁都西安争论不休的时候,《北京条约》签订了,英法联军撤走,咸丰皇帝才放弃了迁都的念头。

描写英法联军在北京的油画

第二次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前夕。

当时,由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从东北和山东两个方向进攻,威胁北京安全,引发了一些有识之士对于建都事宜的思考。

康有为照片

其中,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建议朝廷迁都。康有为当时提出的四大国策就是“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其中第二条就是迁都,他认为“若夫建都之地,北出热河、辽沈,则更迫强敌;南入汴梁、金梁, 则非控天险;入蜀则太深;都晋则太近。天府之腴,崤函之固,莫如秦中。”

电视剧里的康有为形象

意思是如果迁都东北,那么距离日本更近,迁都河南的话,没有防守的屏障,迁都四川则太远,迁都山西则太近,哪里最好呢?还是西安。康有为还建议如果能够迅速迁都西安,这样就能尽快减轻日本对中国首都的威胁,为谈判赢得时间。

可惜,康有为当时还是人微言轻。

第三次是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

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还继续坚持自己的迁都观点,除了国防之外,还增加了让光绪皇帝摆脱慈禧太后控制的考虑,只是变法很快被扼杀,否则说不定真能迁都成功,这也是清朝迁都西安的最好一次机会。

第四次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逃到西安的时候。

当时清朝面临灭亡的危险,慈禧也是逃到西安才惊魂始定,对西安印象很好,到了西安之后,各省的奏章、贡品、赋税才源源不断送来,勤王的军队也集中在西安附近,陕西人士更是捐献了很多东西,比如泾阳县安吴镇的安吴寡妇吴周氏“助纾国难”,向慈禧贡银10万两,慈禧深受感动,诰封其为一品夫人,赐御笔亲书“护国夫人”的金字牌匾。

慈禧太后照片

于是,不少随从大臣建议“乘此乘舆西行即可于秦中重建新都,成筑部宅丰之基业”,建议顺便迁都西安。

当时也是引发了争议,有的大臣强烈建议回北京,有的建议即便迁都,也要迁都南京等东南发达地区,甚至还有人建议迁都武昌。

后来,还是慈禧太后乾纲独断,决定还是回到北京。

这一次也是差点成功的一次,毕竟慈禧太后如果坚持留下,一定会实现。

第五次是1912年清朝灭亡前夕。

当时,武昌起义爆发后,原陕甘总督升允,是八旗蒙古镶黄旗人,他坚决反对宣统退位,自己率领旧部人马从兰州出发,号称“勤王”,攻打西安,并向清朝递交奏折,请求迁都西安。

升允部下放下武器的照片

很快,清帝退位诏书下达全国,升允的部下见到之后,纷纷放下武器。

这也是清朝最后一次迁都西安的机会。

综上,清朝有5次迁都西安的机会,最后都没实现,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北京毕竟是清朝经营二百多年的首都,而且距离清朝龙兴之地很近,另一方面也是当时西安经济比较落后,距离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的确太远。

长安为什么会改名为西安?改名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朱元璋很想将都城迁到长安,长安之所以改名为西安,也是因为朱元璋的因素,改名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因为监迁都的失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太子不幸去世,同时还有一点就是借助改名来寄托自己的希望,朱元璋希望有那么一天,他的后代子孙将都城迁到西安。

一、迁都的失败

朱元璋本来是想把首都迁到长安的,尽管南京是鱼米之乡,但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南京并不是都城的最佳选择。同时他的部下们并不愿意迁都,一直在那里百般阻挠。后来胡惟庸的案子也让朱元璋不得不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忙得不可开交,从此之后就顾不上迁都的事儿。

二、太子意外死亡

为了能够迁都西安,朱元璋专门派袋子到长安去考察,由于在古代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靠骑马,太子的身体本身就不好,经过长期的舟车劳顿,回到南京之后一病不起撒手归西,这让朱元璋内心十分悲痛,正是由于太子的意外死亡,使他不再考虑迁都长安的事儿,反而将长安改名为西安,以此来寄托自己对太子的哀思。

三、战略定位发生改变

长安改名为西安,其实就意味着西安这个城市成为大明王朝的西大门,他认为这里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一直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有朝一日将都城迁到西安,所以更改了长安的名字之后,西安一直沿用至今。

尽管长安的名字被朱元璋改为西安,但是并不影响西安在我国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同时西安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时至今日,西安依然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即使是在清朝,面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严峻形势,慈禧太后也是将西安作为逃跑的地方,这逐渐西安在战略位置上的重要性。

朱元璋曾考虑迁都西安,是因为什么原因选择放弃的?

朱元璋曾经考虑迁都西安,最后又放弃了这一想法,终老在了当时首都南京。在我个人看来,朱元璋放弃迁都想法,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太子朱标之死,对朱元璋触动很大;第二西安在封建王朝末期,已经不适合建都。

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农民皇帝,朱元璋从一位农民到帝王,只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他也是一位高寿帝王,人生唯一的遗憾,就是精心培养接接班人,先自己一步离开。

这位大明王朝当家人,也曾动过迁都念头,却因为下面这两个原因,打消了念头。他没能实现事情,被四儿子朱棣实现,朱棣将都城,迁到了今天的北京。

一、太子朱标身死,让朱元璋万念俱灰

太子朱标出生于乱世,是朱元璋第一个儿子,从出生开始,就受到了朱元璋的万千宠爱。加上他是马皇后所生,就使得朱标在出生时候,就奠定了将来,一定会成为大明王朝当家人。

朱元璋有了迁都想法后,就派朱标到西安考察。不曾想朱标考察归来一年时间,就病死在了南京。这个情况对朱元璋打击很大,也认为西安不吉利,放弃了迁都这里想法。

二、明朝时期西安,不适宜作为朝代都城

西安在封建王朝,有着重要军事地位,属于兵家必争之地。众多封建王朝中,也有很多王朝在这里建都。朱元璋考虑迁都西安,就是为了更好统治江山,抵御北元入侵。

经过考察发现,当时的西安,已经不适合建都。关中平原经常大旱,当地所生产粮食,不能够满足都城庞大人口开销。相比眼下江南水乡都城,劣势多余优势。

除了上面这两个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朱元璋已经迟暮。他知道迁都工程浩大,老年的他寻求稳定,也不愿意再做这样事情。

迁都西安(秦朝什么时候迁都西安) 第1张

赵匡胤和朱元璋都曾执意迁都西安,为何最终没能实现呢?

公元976年,赵匡胤游览故乡洛阳,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不是理想的都城,于是提出迁都洛阳的计划。

公元1391年,朱元璋命令太子朱标巡视关中,考证明朝都城事宜,其实就是想要迁都西安,所以才有太子朱标“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

众所周知,北宋都城开封与明初都城南京,都不是理想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以赵匡胤与朱元璋的眼光,都能发现其中的弊端,所以才有迁都计划。但无论是宽容的赵匡胤,还是强硬的朱元璋,最终却都没能实现迁都计划,这其中隐藏了什么历史内幕,背后又有什么曲折的历史是非?

公元976年,游览洛阳的赵匡胤,对比开封与洛阳优劣之后,突然提议迁都。

在赵匡胤看来,开封优点的确很多:一是开封地处黄河中游的南岸,黄河在这里做放射状,很适合开凿运河,有四通八达之便,所谓“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漕”,商业繁荣,经济发达,有利于“居中御远”,二是周世宗柴荣时,汴梁已经拥有三重城墙,城高池深,城内建筑规整,道路宽阔,已颇具帝都风范,三是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都立都于开封,历史悠久。

但开封有一个致命之处,即无险可守、易攻难守,属于“四战之地”,尤其缺少幽云十六州的保护更是危险。相反,洛阳虽然自唐朝后期开始的连年战乱,城市破坏严重,经济凋弊不堪,但却坐拥山川之险,“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而且,洛阳还是赵匡胤的故乡。赵匡胤如果把都城迁到洛阳,既有利于防守,还可以省去大量军费开支,减少百姓徭役支出,减轻国家的负担。

按说,国都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赵匡胤眼光非常深远,历史证明定都开封并非良策。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提议应该得到执行才对,但为何最终失败了呢?

赵匡胤的远见卓识并未得到群臣的支持,相反群臣以各种理由反对,洛阳城市破败不堪,经济凋敝,交通不便,不适合立为国度,“迁都洛阳,就会动摇国本”。有一种说法是朝中群臣俱在此安居多年,早在开封安家置业,不想迁都洛阳,于是找出各种理由反对。

群臣反对,并未让赵匡胤回心转意,而是倔强的在洛阳一住两个月,拒绝东返开封,甚至提出一迁洛阳,再迁长安。最终让赵匡胤放弃迁都决定的,是赵光义提出的“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这一理由,随后赵匡胤才无奈之下起驾回京。

同年10月,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第二天清晨,赵匡胤离奇暴死,享年五十岁,北宋迁都洛阳计划就此搁浅了。

当然还有一种猜测未得到证实,就是赵光义作为开封府尹,经营多年,培植了大量自己的势力,一旦迁都,必然重新洗牌,对觊觎皇位的赵光义甚至是釜底抽薪。反过来,赵匡胤迁都是否有洗牌赵光义势力的考虑,这就不得而知了。

据历史记载,放弃了迁都计划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忧心忡忡地说:“不出一百年,天下民众的人力、物力、财力就要耗尽!”果不其然,过了不到百年,北宋民力几乎耗尽,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政府和百姓都入不敷出,1126年金国挥戈南下,包围开封,第二年攻破开封,酿成了汉人历史上又一幕耻辱惨剧。

与赵匡胤迁都遭遇群臣反对不同,朱元璋是强势皇帝,为何也遭遇迁都失败呢?

1391年,朱元璋起初国都构想是“以应天、开封为南京城,临濠(凤阳府)为中都”,但御史胡子祺有过一番分析,改变了朱元璋的构想。

御史胡子祺上书曰:“天下形胜地可都者四。河东地势高,控制西北,尧尝都之,然其地苦寒。汴梁襟带河、淮,宋尝都之,然其地平旷,无险可凭。洛阳周公卜之,周、汉迁之,然嵩、邙非有肴函、终南之阻,涧、瀍、伊、洛非有泾、渭、灞、浐之雄。夫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帝称善。

胡子祺指出,开封无险可守,洛阳有过历史上迁都的教训,只有“举天下莫关中若也”,认为西安才是最适合建都之地。朱元璋同意这一观点,以“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于是派遣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为迁都西安作准备。

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的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然而,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就生了病,并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去世。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至1392年时已经65岁了,首当其冲的不是考虑迁都,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问题,而是需要考虑皇位继承人之事,如何培养朱允炆,于是朱元璋迁都问题搁浅了。

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朱允炆即位之后,立即开始削藩,引发藩王反弹,最终朱棣靖难成功。但朱棣称帝之后,又于1421年正式迁都京城,以南京为陪都。至此,明朝都城变成了南北二京,迁都西安之议不了了之。

无论宋朝赵匡胤,还是明朝朱元璋,在迁都计划上都存在“人亡政息”的因素。如果赵匡胤与朱标没有突然去世,可能这两个王朝就会迁都成功,中国历史也会大变样。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想迁都西安?

朱元璋是在金陵(南京)称帝建国的,但是朱元璋称帝后,并没有确定国都就是金陵,而且有过迁都的打算。

朱元璋心目中可为首都的地方包括:汴梁(原北宋都城),大都(北京),长安(西安),洛阳,凤阳

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元顺帝北逃后,朱元璋就开始迁都的打算。他首先考察了原北宋都城汴梁(开封),但此时的汴梁经过常年战乱以及元朝的摧残,早已残破不堪,人口也不多,并不适合做都城,于是,朱元璋放弃了汴梁。

后来,朱元璋想到老家凤阳,打算在凤阳建立新都。这显然是个败笔,凤阳是个小城,本身并不具备成为首都的条件。而且在营造凤阳新城时,由于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引发了很多问题,最终朱元璋叫停了新都建设。

之后,大臣们又提出长安,洛阳,大都三个方案。朱元璋在考察后决定迁都长安(西安),但后来因为马皇后和太子朱标先后去世,朱元璋心力憔悴,所以放弃了迁都,形成了明初以金陵为首都,凤阳为陪都的格局。

而朱元璋之所以考虑迁都长安(西安),大致有几个方面的考量:第一,长安(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规模庞大,又地处中原要地,有潼关天险,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建都的好地方;第二,长安(西安)是汉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历代汉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大多选择在此定都,迁都长安能够聚笼民心;第三,长安(西安)地处中原腹地,以长安为中心到全国各地的距离都差不多,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对边疆的控制力;第四,江南虽然是富庶之地,但气候湿润,比如金陵(南京),每年梅雨季节气候湿润,让人很不舒服。因此,朱元璋为了统一全国,需要有一个最适合的地方做首都,一方面可以控制全国,另一方面还可以聚拢人心,所以考虑迁都西安了。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