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评价项羽(评价项羽的词语)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11-08 01:11:09 234 0

你怎样评价项羽呢?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是我国古代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赞誉。该如何评价项羽呢?

一、他气盖一世,勇猛无敌。项羽称霸时间虽短,但他的英雄气概却震撼千古。他久经沙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他能征善战,豪气盖世,叱吒风云,赢得“战神”之誉。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几乎全是以少胜多。

彭城之战。盟友背叛,孤立无援,引军千里,孤军深入,但项羽却用区区3万精兵对阵汉军56万虎狼之师,结果歼敌数十万,俘获刘邦妻子吕雉,打得刘邦率数十骑落荒而逃,从而重挫刘邦。巨鹿之战。楚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秦军,项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楚军个个勇猛杀敌,一以当十,九战九捷,以2万楚军大败秦军40万人,俘获秦将王离。然各路诸侯援军作壁上观,不敢参应战。战斗结束后,项羽召集援军将领,他们“入辕门,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二、他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垓下之战,项羽遭刘邦重兵围困,面对百倍于己的兵力,项羽横刀立马,豪气万丈,全无惧色,但他知道自己败局已定,他的霸业就此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和叹息,唯一牵挂的是他所挚爱的、陪伴他东征西讨的心爱之人虞姬。当虞姬横刀自刎,那飞溅出的凄红之美,映入项羽眼帘时,他难掩心中之痛,长歌当哭,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女词人李清照也为之感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除了他“无颜见江东父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有他深爱的虞姬。他一生只爱虞姬一人,只娶了虞姬一个,他不愿丢下虞姬独自逃命。壮士掩面,乌骓悲鸣。项羽征战沙场,九死一生,何曾哭泣?但此时的泪,值得敬仰。正如郑板桥所叹:“何以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

三、他豪气干云,快意恩仇。垓下之战失败后,乌江亭长要渡他东去,劝他东山再起。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面对死亡,宁折不弯,豪气冲云霄。他宁愿慷慨悲壮地死,也不愿惭愧屈辱地活。正如郑板桥所叹:“相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于古无。”

“吾起兵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的慷慨激昂。当然,项羽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他行为残暴,坑杀降卒,火烧咸阳;他任人唯亲,气量狭窄,缺乏远见;他出生贵族,孤傲自负,刚愎自用;这些都导致他最终葬送了自己的霸业,连同他自己生命,只为后世留下一曲悲歌——《霸王别姬》。诚然,项羽身上有千般不是,但瑕不掩瑜,他仍然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本色英雄,他不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因此在“成王败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同情。

评价项羽(评价项羽的词语) 第1张

对于项羽的评价有哪些可值得肯定的

记得项羽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霸王举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时对项羽充满崇敬,认为他是一个绝对的英雄。古人的对项羽的看法是这样的,那现在的人对项羽又是什么看法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项羽个人评价范文1

在《史记》记述的众多风云人物中,毛泽东瞩目较多、评论较多的,要算秦末争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了。毛泽东在经过一番对比后,评价说:“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姓名: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出身: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简介: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生平:项羽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但他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项羽见到秦始皇的时候,就说出了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这种话。

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时候,项羽趁机起事。

巨鹿之战后,项羽灭了秦军主力,将二十万秦军坑杀。

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即率诸侯军向关中挺进,行至函谷关,发现有兵守关,项羽军无法通过,又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项羽大怒,派当阳君攻破函谷关,四十万大军驻扎于新丰鸿门,刘邦军十万驻扎灞上。刘邦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并且用子婴为相,珍宝全部占有。范增也告诉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入关后却不取财物女人,志向不小,应该趁早杀了他。

范增暗示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为人不忍,默然不应。于是范增让项庄于席间舞剑,伺机刺杀刘邦,而项伯也拔剑起舞,挡住项庄。

项羽个人评价范文2

彭城之战中,项羽率军从早晨开始,由萧县从西打到东,中午时打到彭城,大破刘邦军,杀死汉兵十余万。刘邦军逃往南山,项羽率军追到灵壁东阻拦,汉兵落入睢水十余万,睢水为之不流。项羽把刘邦包围了三层,却被一阵大风吹乱楚军,刘邦趁机率领数十骑兵走脱。

公元前204年(汉三年),刘邦在荥阳修筑甬道用以过河取敖地的粮食,项羽军多次侵夺甬道,刘邦军无法取得粮草补充,非常害怕,于是与项羽议和,项羽同意。

项羽在范增的建议下,与范增合围荥阳,打算把刘邦消灭。刘邦非常害怕,采取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项羽于是剥夺了范增的权利。范增没有想到项羽竟然会怀疑自己和刘邦有勾结,十分气愤,于是告老还乡,但在途中病死。

项羽将荥阳的刘邦四面围定攻打,刘邦军势非常危急,部将纪信于是引两千军乘黄车假扮刘邦出城,说刘邦愿意投降,项羽赶来见到纪信问刘邦在哪,纪信说刘邦已经逃走了,项羽于是将纪信烧死。

公元前203年(汉四年),项羽攻下荥阳,处死荥阳守将周苛、枞公。而刘邦走宛、叶,派人说服英布背叛项羽,进入成皋。项羽得知后迅速率兵前来攻打,夺下成皋,一路西进。刘邦逃亡巩县,派重兵阻挡,项羽无法挺进。

此时,彭越渡河攻击东阿,楚将薛公兵败身死,项羽于是亲自率军攻打彭越,彭越败走,但成皋却被刘邦趁机夺下。项羽回军与刘邦对峙于广武,相持了几个月。项羽向刘邦单挑,但刘邦不肯,项羽于是派壮士出来挑战,但被楼烦人射杀。项羽大怒,身披铠甲手持长戟来挑战,楼烦人准备射项羽,项羽怒目而视,将楼烦人吓得不敢出来。刘邦听闻后,出来和项羽对话,项羽又向刘邦挑战,刘邦不从,项羽以弩射伤刘邦,刘邦退入成皋。

项羽和虞姬的塑像韩信于河北攻破齐、赵等国,并准备进攻楚国,项羽派大将龙且前往进攻韩信,但却被韩信所破杀, 这时彭越又于上谷城复出,项羽大怒,亲自前往救援,留大司马曹咎原地待守,并告诫他不要出战,只需守住十五日即可。

项羽走后,刘邦军前来挑战,曹咎大怒,引兵渡汜水,刘邦军趁机发动进攻,大破曹咎军。项羽听闻曹咎兵败,引兵而回。这时刘邦军正于荥阳东围攻钟离眜,听到项羽回来了,非常害怕,全部退走。

项羽腹背受敌,又粮草不继,于是送还刘邦家眷,与刘邦签订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最终在垓下之战中,项羽被刘邦几十万大军包围,于是率领八百骑兵趁夜突围,天亮后,汉军发觉项羽离去,于是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追击,等他渡过淮河,随从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来到阴陵时,项羽迷路了,他去问一个老农,老农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泽,耽误了时间。汉军追了上来,经过一场激战,项羽又往东去,到达东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骑,而追击的汉军却有数千人。

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项羽于是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项羽个人评价范文3

如果说中国历史很有意思,值得一读的话。是由于众多史人物和千百年来所流传下来的比小说要精彩得多的事迹,让我们越来越多地领略到了历史的魅力。古人那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叱咤风云的风采,也常常让后人心怀激荡。

俗话说碌碌之徒跳梁小丑常有,而英雄不常有。时势造英雄。在秦末那英雄辈出的年代,风起云涌的反秦势力中,脱颖而出的韩信和项羽就是这样的英雄人物。

如果不是那个风云际会的乱世,韩信和项羽,会有后来那样波澜壮阔的一笔吗?也许会,也许永无出头之日。

按理说,韩信生活的时代《史记》应有明确记载。但翻看之后发现:其中《史记·淮阴侯列传》是这样开头的:“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也就是说并没有交代韩信的生卒年代。太史公为什么没有交代韩信的生卒年代,是不知道,还是另有隐情。不得而知。

百度搜索介绍:“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这样看来,韩信大约活了三十多岁。

无论《史记》还是《汉书》,都清楚记载韩信是“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韩信虽然贫穷,但是身上仍带把佩剑,在那个时候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带佩剑。所以,易中天给的评价是:韩信确应是贵族或士大夫出身——落魄的贵族。他的佩剑是他身份的一个象征。而韩信的布衣身份应该是遭遇秦朝打击驱逐,家破人亡之后才转换成的个人成份。他早年应出身于世代簪缨之家,也有人说他是韩国贵族后裔。不然,后来在和夏侯婴以及萧何的谈话中,不会令这二人对他刮目相看,认定他是不世之才。

项羽个人评价范文4

西楚霸王项羽是楚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同时项羽也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项羽戎马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役数十次,除了最后的亥下之战外,无一败绩。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评价虽只有短短的八个字,却足以说明项羽的英勇,那项羽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当得起这么高的评价呢?主要是因为他创下了三个世界第一,无人超越。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自幼勇武过人。项羽很小的时候,项梁让他读书,没学多久项羽就不学了,然后项梁又教他练剑,同样是没学多久就放弃了,项梁对此感到十分生气。没想到项羽理直气壮的说道:“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听后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直接教项羽兵法,没想到项羽对兵法十分感兴趣。项羽身高八尺,力大无穷,能够将很重的鼎举起来,这样的记录在世界上只有项羽一人能够做到,或许有人会说,能够举鼎的不是还有一个秦武王嬴荡和李元霸吗?秦武王能举起鼎没错,但却被鼎砸死了,而李元霸只不过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而已,历史上并无此人。项羽除了创下了举鼎这样的世界纪录外,在战争上也创下了两项世界第一。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仅仅率领两万大军,硬是打败了章邯和王离率领的四十万大军,要知道章邯和王离都是当时的秦国名将,且王离还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的孙子,所有说这场战役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巨鹿之战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第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国一共有四次,不过都是在项羽之后)。

项羽个人评价范文5

巨鹿之战外,项羽还有一次非常著名的战役,那就是彭城之战。汉二年,刘邦趁项羽在攻打齐国的时候,亲自率领五路诸侯,大军共五十六万,向东攻打楚国的彭城,项羽知道消息后,让他的大部队继续攻打齐国,自己带领三万精兵去营救彭城,项羽带兵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从萧县的西打到东,杀死汉兵十余万。虽然项羽骁勇善战,但最后还是败给了刘邦。有人说项羽失败是因为他为人过于自负,性格残暴。也有人说不能怪项羽,只能说是他的对手韩信太厉害,不管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昔日的霸王已经回不来了。只是谁也没想到项羽纵横一生,无敌于天下,最后竟然会落得身死兵败的下场,甚至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虞姬在自己的面前自刎,实在让人惋惜。

1. 项羽的评价有哪些

2. 不以成败论英雄议论文精彩例文

3. 项羽的评价有哪些

4. 带有楚霸王项羽的歇后语有哪些

5. 自信感言经典语录精选80句

6. 信心赠言说说语录精选80句

对项羽的评价如何评价项羽

1、对项羽的评价:对于项羽的评价,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曾有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人中之龙凤,就算是死了,他也是鬼中的大英雄,这是对项羽评价中非常高的。

2、当然除了李清照等人对项羽的高度赞扬之外,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做诗词贬低项羽。当然在军事上非常有才华的项羽在政治上却是非常的幼稚的,为人处世全凭心情,听不进去谋臣的劝谏,刚愎自用。

3、韩信曾经在说项羽妇人之仁的时候,这样说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说话和气,属下病了,他流着泪去送饭;但是派人去打仗,别人有了战功该封官授爵时,他却把印拿在手里迟迟不给,直到印章被玩弄得磨去棱角,还舍不得给别人;这种仁爱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

4、项羽是一个残暴之人,在入关的时候竟然屠杀了万秦国军队,使秦国上下没有人不恨他的。这样一个残暴之人怎么可能成就一番大事呢?他的失败是早晚注定的。

5、项羽是中国历史上集大成与大败两者之经验教训于一身的典型人物,颇值得后人借鉴。项羽的勇武史所罕见,真可谓是“力拔山兮气盖世”。他岁起兵,以勇不可挡、摧枯拉朽之势统帅天下诸侯,而一举灭秦。不但使敌军闻风丧胆,就是联臂作战的各路诸侯,亦被其神勇所震慑。以至在晋见他时,不由地拜伏于地,仰面坐“壁上观”。

6、此时的项羽威名达于极点。他自己也颇志得意满,遂自封为“西楚霸王”而主宰天下,并大封诸侯,此时距他单戈起事仅年余光景。如此威震天下,按说,项羽应该成就一代帝业,使天下太平。

7、然而,此后,在剿灭手下败将刘邦的过程中,虽然一直是屡战屡胜,但是,与韩信九里山一战时,却兵败而被困垓下,旋即落得个四面楚歌、军前别姬、落荒败北、乌江自刎的悲壮惨烈结局。年仅岁的项羽,如此暴起暴落,前后不过短短的五年。致使史圣司马迁在为他做《本纪》之后,发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感慨“何兴之暴也!”对此,许多后人也发出了这样的历史疑问——“何亡之速耶?

8、项羽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军事领袖,他善于激发士气,并且善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条来鼓舞将士,这一点从他在巨鹿之战的统筹中就能看出来。他即兴发表煽动式演讲,为一只原本向心力不足的杂牌军注入了昂扬、团结的士气,众将士拧成一股绳,在敌我实力相当悬殊的条件下,以少胜多打赢了战争。

9、当然,拥有这样才能的人的性格中,通常也会夹杂一些孩子气、单纯和蔑视一切的高傲,而往往正是这样才有足够的激情来点燃自己,同时也振奋别人。

项羽在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对他的评价又有哪些

项羽给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勇者无可匹敌,大部分人对项羽的印象是这样的,对于项羽又还有其他什么看法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项羽个人评价1

他能够封赏自己最讨厌的人,也能够放弃自己最喜欢的人,理性是他灵魂里的中坚力量,这是韩信明知项羽更加“勇悍仁强”仍然跟着他的缘故。

韩信用八个字评价项羽:“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匹夫之勇好理解。妇人之仁,韩信这样解释:“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但等到要给有功者封爵时,项羽又极其小气,印章在手里都快磨出包浆了,也舍不得给人家。

加了定语“仁”和“勇”已经失去本意。项羽愿意对眼前人示好,但怀王与韩信都说他“所过无不残灭者”;刘邦不太照顾别人的面子,却尊重别人的利益,更不做无谓的滥杀。

刘邦之于项羽的胜利,是理性之于非理性的胜利,智慧之于反智的胜利。反智的光芒能够辉耀于一时,爆发惊人的能量,但终究只是一时胜利,经不起天长日久的检验。

在一个个关键节点上,项羽落入刘邦的话语陷阱;垓下之战,他主动接受来自于韩信的暗示;最后一场打斗,项羽未尝不神勇,但又有何用?他心里已经认了输,以一当百,也不过是一场精彩的谢幕表演。他兵败如山倒,迅速崛起,又迅速陨灭。这世上,拼到最后,还是拼脑子。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项羽个人评价2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我国着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

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项羽个人评价3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

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

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

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项羽个人评价4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

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

项羽个人评价5

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

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1. 项羽的评价有哪些

2. 历史小故事 西楚霸王

3. 楚汉相争历史回顾:项羽为什么失败

4. 《史记》中历史人物项羽本纪

5. 古代人物历史小论文

6. 小学三年级日记我喜欢的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1、对项羽的评价:对于项羽的评价,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曾有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人中之龙凤,就算是死了,他也是鬼中的大英雄,这是对项羽评价中非常高的。

2、当然除了李清照等人对项羽的高度赞扬之外,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做诗词贬低项羽。当然在军事上非常有才华的项羽在政治上却是非常的幼稚的,为人处世全凭心情,听不进去谋臣的劝谏,刚愎自用。

3、韩信曾经在说项羽妇人之仁的时候,这样说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说话和气,属下病了,他流着泪去送饭;但是派人去打仗,别人有了战功该封官授爵时,他却把印拿在手里迟迟不给,直到印章被玩弄得磨去棱角,还舍不得给别人;这种仁爱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

4、项羽是一个残暴之人,在入关的时候竟然屠杀了万秦国军队,使秦国上下没有人不恨他的。这样一个残暴之人怎么可能成就一番大事呢?他的失败是早晚注定的。

5、项羽是中国历史上集大成与大败两者之经验教训于一身的典型人物,颇值得后人借鉴。项羽的勇武史所罕见,真可谓是“力拔山兮气盖世”。他岁起兵,以勇不可挡、摧枯拉朽之势统帅天下诸侯,而一举灭秦。不但使敌军闻风丧胆,就是联臂作战的各路诸侯,亦被其神勇所震慑。以至在晋见他时,不由地拜伏于地,仰面坐“壁上观”。

6、此时的项羽威名达于极点。他自己也颇志得意满,遂自封为“西楚霸王”而主宰天下,并大封诸侯,此时距他单戈起事仅年余光景。如此威震天下,按说,项羽应该成就一代帝业,使天下太平。

7、然而,此后,在剿灭手下败将刘邦的过程中,虽然一直是屡战屡胜,但是,与韩信九里山一战时,却兵败而被困垓下,旋即落得个四面楚歌、军前别姬、落荒败北、乌江自刎的悲壮惨烈结局。年仅岁的项羽,如此暴起暴落,前后不过短短的五年。致使史圣司马迁在为他做《本纪》之后,发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感慨“何兴之暴也!”对此,许多后人也发出了这样的历史疑问——“何亡之速耶?

8、项羽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军事领袖,他善于激发士气,并且善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条来鼓舞将士,这一点从他在巨鹿之战的统筹中就能看出来。他即兴发表煽动式演讲,为一只原本向心力不足的杂牌军注入了昂扬、团结的士气,众将士拧成一股绳,在敌我实力相当悬殊的条件下,以少胜多打赢了战争。

9、当然,拥有这样才能的人的性格中,通常也会夹杂一些孩子气、单纯和蔑视一切的高傲,而往往正是这样才有足够的激情来点燃自己,同时也振奋别人。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