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华为2020年目标(华为2020年营收目标)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12-12 16:12:08 233 0

华为HMS Core全面发布,全球开发者的新机会来了

2020年1月,华为面向全球正式发布了HMS Core 4.0,并称这是构建HMS全球生态的重要里程碑。

玺哥认为,华为HMS Core对全球开发者来说是一次新机会,不容错过。

华为终端称:HMS Core是华为终端云服务开放能力的合集,这些能力和服务将会帮助应用获得更多的用户 、更高的活跃度和更高效的商业成功,实现一点接入、全球全场景全终端的智慧分发,让开发者专注于创 新,为华为终端用户带来更多、更好的全场景智慧生活体验。

MS Core与操作系统的关系。华为终端称,HMS Core是运行在操作系统和移动应用之间的一系列组件。“ 很多企业在开发一款app时,会遇上产品需求过多,研发资源不够,导致产品版本不能如期发布的情况。 如何解决这样的情况,是减少需求还是增加人力?其实只需要使用外部组件即可。HMS Core就是这样的组 件,HMS Core包括二十多项能力,每个能力含有多个功能接口。开发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接口,将 配套的sdk集成到app代码中,完成相应的功能需求开发。”

HMS Core的五大亮点:亮点一,全球分发:这套服务开放能力是面向整个世界市场分发,它已实现了对全 球17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的覆盖、为高达6亿全球用户提供服务;亮点二,节省成本:免费开始,易于上手 ,从开发至上架,最多3个人即可完成单个KIT服务的几层对接;亮点三,安全可信:遵循GAPP、GDOR及当 地法规,在全球3个区域,部署了15个数据中心,超20+合规性认证;亮点四,精准触达:华为应用市场月 活超4亿,并提供6种数据分析模型,助力应用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还有多种基于用户行为的推送方式, 助力精准营销;亮点五,开发者生态:当前HMS Core 4.0在关键的开发者生态构建上也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华为“耀星计划”为全球开发者提供了总额高达10亿美金的激励,吸引了大批开发者加入到HMS Core 4.0的周围。截止目前,使用HMS Core 4.0服务的APP已经达到5万+。

HMS Core 4.0不仅是华为构建HMS全球生态的重要里程碑,也彰显了华为摒弃谷歌GMS服务的决心。

我们知道,虽然谷歌的安卓系统是免费对外开源的,但它的GMS(谷歌服务)是收费的。GMS全称为 GoogleMobile Service,即谷歌移动服务。GMS目前提供有的服务有Search、Search by Voice、Gmail、 Contact Sync、Calendar Sync、Talk、Maps、Street View、YouTube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谷歌将GMS打造为了一套安卓通行证。在安卓体系内(国外),用户用GMS即可登录各种 应用,多年来,国外用户已养成使用GMS登录应用的习惯。同时,企业只要能够通过谷歌的GMS认证,企业 的软、硬件服务就能够在安卓系统内畅行无阻。

这也为什么华为手机在遭遇谷歌GMS断供后在欧美市场不好卖的原因所在。没有GMS服务的华为手机,对欧 美用户是缺乏通用价值的。

发布HMS Core4.0,将是华为摆脱GMS的开始。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不久前指出,华为手机将力争在2020年内,全面启用“鸿蒙OS系统+自研芯片” 新体系。

通过HMS Core4.0的部署,华为集合了麒麟芯片空前的AI算力、鸿蒙OS先进的跨终端“全场景分布式”架 构、以及HMS云端服务的优势,从而在各种终端上全面实现对用户生活场景的全覆盖。HMS Core 4.0将让 华为“1+8+X”的整个IoT全场景生态体系,真正具备能够与苹果旗下产品矩阵相提并论的联动能力、以及 在系统和硬件层面上的深度结合优势,从而开拓出独立于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以及谷歌GMS服务体系之 外的全新发展路径。

从这个来看,HMS Core 4.0堪称华为麒麟芯片和鸿蒙OS体系核心灵魂,意义重大。

HMS Core 4.0的发布,标志着华为吹响了在全球市场全面构建自主可控体系的号角。对开发者来说,HMS Core 4.0的发布是一个新的机会。

在HMS Core 4.0的背后,是华为打造芯片+鸿蒙OS新体系的决心。在芯片方面,自从遭遇美国“断供威胁 ”后,华为已经全面加速了自主纯国产供应链的构建,目前以M、P等系列高端手机都全面采用了自研麒麟 系列芯片。2019年推出的Mate 30系列,见证了麒麟990系列4G、5G芯片的全面成功,2020年将面世的P40 系列,预计也将搭载麒麟90 5G芯片,提供对NSA/SA 双模5G网络的全面支持;在操作系统方面,采用先进 分布式架构、具备低延迟特性的鸿蒙OS,已经在荣耀智慧屏产品上得到了充分验证,其跨设备实现资源调 用的先进性能令用户和开发者印象深刻。

华为制定的2020年目标,就是借助芯片+鸿蒙OS这个基础平台的支撑,坚定打造HMS生态,以生存为底线, 优先解决海外生态问题。

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华为2020年海外市场战略的侧重点将是包括印度、非洲、中东在内的高成长市场。根 据华为印度地区高管表示,华为HMS服务将会率先在印度地区推出使用,以印度市场为跳板,逐渐占领全 球市场,但目前华为HMS生态影响力尚不及谷歌的GMS体系,因此华为方面将不惜加大投入,以更多资源吸 引众多应用开发者,将他们凝聚到华为HMS生态中来。

玺哥认为,在印度、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有开发者资源的全球开发者、机构可以在2020年可以重点发力 HMS Core,国内在这些市场有资源的开发者、机构也应该侧重发力,抓住机遇进行全球布局。

和华为MHS一起走向全球!

华为2020年目标(华为2020年营收目标) 第1张

华为提出碳减排要求,将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

华为提出碳减排要求,将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

华为提出碳减排要求,将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华为于2013年启动供应商碳减排试点项目,100余家供应商参与试点项目。华为还持续加强对供应商碳排放的管理,华为提出碳减排要求,将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

华为提出碳减排要求,将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1

苹果之后,华为也开始要求供应商们减碳。

2022年5月24日,华为供应商碳减排大会上,华为首席供应官应为民宣布,华为将绿色环保纳入了采购流程,并在各个环节明确了绿色环保要求。

在小米、OPPO、vivo 等国内电子消费大厂中,华为最早对供应商提出这一要求,甚至明确到了采购环节。

华为2013年开始试点供应商碳减排项目,直到2020年才开始加速,推动占采购金额80%以上的头部供应商制定减碳目标。显然华为也是在“双碳”成为全球趋势后,才加快了供应链改造。

对于减排节奏,华为也给出了明确的时间线,包括计划在2025年之前,完成针对TOP100供应商碳减排目标的设定。

苹果之后,有基站、云服务、消费电子品业务的华为也加入减排减碳,这对全球的碳中和意义不小。消费电子供应链条长,会涉及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以及电子垃圾回收问题,比如马达中会用到稀土元素,塑料包装生产与排解也会带来碳排放。

华为和苹果的减碳举动,也是为自身的出海生意做铺垫。尤其在欧盟越来越重视“双碳”时,供应链清洁与否,甚至会影响未来产品的全球流通。

减碳压力也会逐渐传导至其他消费电子品牌。除了华为、苹果,三星、小米等等公司还没有设定自己的碳中和目标。这并非是他们缺少责任感,而是背后涉及庞大的资金投入和利益梳理,对供应链的改造很难急功近利。

大势所趋

华为需要顺应越来越严格的国际减排环境。5月17日,欧洲议会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案。

简单来说,对中国制造商最大的影响,就是会对出口到欧盟的高能耗产品征税,比如水泥、化肥、钢铁等。而且,这一法案提出要将“间接排放”,也就是将来自供应商使用的电力排放纳入考核。

目前CBAM法案会波及的行业还只有水泥、电力、化肥、钢铁和铝,但欧盟减碳相对激进,难保未来不会扩大到电子消费品。

苹果很早就看到减碳趋势,当然也和CEO库克自身对环保的重视有关。苹果也是减碳最激进的厂商,也因为激进遭遇不少争议,其中最大的诟病便是不再赠送充电头。

但苹果的确给很多厂商提供了减碳路径。

首先便是可回收材料的使用,电子消费品中会使用大量稀土元素和金属,苹果产品中,铝、钢、金和部分稀土都使用可再生或可回收材料。最终给苹果希望实现100%可再生回收材料采购,生产新产品将不会消耗额外的'金属、稀土资源。

而苹果和华为首先从供应链入手减排很合理。根据德勤报告,智能手机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为1.46 亿吨 ,80%以上来自生产环节。把控了供应链碳排放,其实也就控制住了整体碳排放量。

这要求供应商必须加入减碳队伍中。2015年,苹果开始实行清洁能源计划,到今年,已经有55家中国供应商承诺只使用清洁能源。

苹果和华为对供应链有强大的话语权,他们可以倒逼供应链减排,但其他厂商很难和他们同样行动。

推动艰难

目前,更多是谷歌、腾讯、百度这样减排相对容易的互联网公司公布自己的碳中和目标,如腾讯今年2月提出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和供应链全面碳中和。索尼、微软这样涉及游戏主机的公司虽然也公布了碳中和时间表,但更多制造商仍在观望。

华为虽然要求供应链逐渐转向清洁能源,但并没有设定自身的碳中和时间图。苹果引发热议的激进举措已经证明,硬件制造商们实现碳中和比互联网公司艰难很多。

即便强势如苹果,也需要和头部供应商博弈。

一个无奈的事实是,苹果头部屏幕供应商三星并不在减排供应商名单。三星电子也公开表示,自己还无法制定出2030零排放的具体路线图。

对于电子行业来说,最关键的是用电,根据苹果报告,其供应链中70%的碳排放来自于电力使用。

但即使替代化石燃料用电也很艰难。即便韩国政府承诺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但目前三星仍然有70%以上的电力来自于化石燃料。现代、SK、LG等等大型制造业也和三星类似,难以完成清洁能源替代。

电子消费品供应链庞杂繁琐,包括三星这样的巨头,也有无数散落全球的小供应商。对于小型供应商,实现碳中和投入并不高,如安装小规模分布式光伏电站就可以满足发电,苹果也以清洁能源基金的形式,和供应商共同投资清洁能源。

但对于大公司,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巨额资金投入,这也是制造业们难以推动计划的原因。

根据媒体报道,现代制铁仅购买碳捕获装置,就要花费3500亿韩元(约合20亿元),他们的全部利润都无法覆盖设备购买和碳排放权成本。设立了碳中和计划的索尼,其实现时间也比苹果晚了10年。根据索尼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目前索尼再生能源使用量只占了整体用电量7%。

而华为减排更复杂。即便实现供应链碳中和,他们也很难解决基站使用中的能耗。尤其是5G用电量激增,无疑增加减碳难度。

在网络设备使用周期中,其实生产碳排放只占了2%,使用中的碳排放高达80-95%。即便供应商做到了碳中和,华为还需要解决后续运维中的碳排放。

除了公司自己的业务难以短时间替代,供应链改造背后甚至包括各个国家的能源结构问题。如韩国一直以来以化石能源为主,是全球第四大煤炭进口国。目前韩国还有多家煤电厂开工,煤电装机量还在上涨。国家的能源结构并非三星一家公司可以改变。

而中国目前碳中和首先关注的是高能耗行业,如电力、化工等,电子消费品减排更多依赖公司自主。当全球手机行业正在萎缩时,短期内,我们将很难看到三星、小米的路线图,他们有更棘手迫切的问题要操心。

华为提出碳减排要求,将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2

2022年华为供应商碳减排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绿色低碳、协同共赢”。在大会上,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华为以及供应商代表等出席,并现场介绍和分享了全球碳减排形势、我国“双碳”政策、碳减排实现路径、行业标准、优秀实践以及华为供应链碳减排要求。

深圳市环境保护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谭清良表示,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一场极其广泛深刻的绿色产业革命,它将重构整个产业链。一家优质的企业,不仅自身要承担碳中和责任,还要联合供应商建立具有碳中和责任的供应链,以便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减排目标。

“华为已将绿色环保要求融入采购质量优先战略及采购业务全流程,在供应商认证、选择、现场审核及绩效管理等全流程各环节中明确了绿色环保要求,碳减排对华为供应商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华为首席供应官应为民说。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指出,蔚蓝地图数据库目前已经收录了2177468条监管记录,通过数据助推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并通过企业气候行动指数引导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力企业实现零碳转型。

我国高度重视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陆续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等政策和标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了规定,为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模式。

华为于2013年启动供应商碳减排试点项目,100余家供应商参与试点项目。华为还持续加强对供应商碳排放的管理,2020年,开始推动占采购金额80%以上的TOP供应商制定碳减排目标,并实施碳减排行动。2021年,将碳减排要求纳入供应商管理全流程,对所有供应商提出碳减排要求,鼓励领先供应商提前实现碳中和,鼓励分享优秀实践等,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华为提出碳减排要求,将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3

“华为已将绿色环保要求融入采购质量优先战略及采购业务全流程,在供应商认证、选择、现场审核及绩效管理等全流程各环节中明确了绿色环保要求。”在今日召开的2022年华为供应商碳减排大会上,华为首席供应官应为民表示,碳减排对华为供应商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据介绍,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绿色低碳、协同共赢”。华为希望所有供应商主动迎接碳减排挑战、抓住机遇,持续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设定可行的、有挑战性的碳减排目标,与华为一起持续降低供应链碳排放总量,实现整个供应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全球600多家供应商共计2000余人在线参加大会。

“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一场极其广泛深刻的绿色产业革命,它将重构整个产业链。一个优质的企业,不仅自身要承担碳中和责任,还要联合供应商建立具有碳中和责任的供应链,以便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减排目标。”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谭清良表示。

大会还邀请有关专家及优秀供应商代表出席,介绍和分享了全球碳减排形势、中国“双碳”政策、碳减排实现路径、行业标准和优秀实践以及华为的供应链碳减排要求。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介绍:“蔚蓝地图数据库目前已经收录了2177468条监管记录,通过数据助推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并通过企业气候行动指数引导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力企业实现零碳转型。”

近年来,华为一直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早在2013年就启动供应商碳减排试点项目,当时有100余家供应商参与试点。此后,华为持续加强对供应商碳排放的管理。2020年,华为开始推动占采购金额80%以上的TOP供应商制定碳减排目标并实施碳减排行动。2021年,华为将碳减排要求纳入供应商管理全流程,对所有供应商提出碳减排要求,鼓励领先供应商提前实现碳中和。

不久前,华为发布《绿色发展2030》报告,“华为将围绕打造绿色ICT基础设施、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等几个方面,持续进行ICT技术创新,使能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华为ICT基础设施首席营销官张宏喜介绍道。

当前,气候与环境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通过数字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融合与应用,提高新能源发电占比,优化能源供需模式,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最终使整个能源系统和社会受益,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华为公司董事长梁华曾公开表示,ICT产业所带来的全球节能和减排量,将远超其自身运行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据全球电子可持续性倡议组织(GeSI)预测,到2030年,ICT技术通过赋能其他行业,将帮助减少全球碳排放的20%。

鸿蒙之后,华为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6月2日,华为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发布。

一款独立自主的操作系统,无疑是华为手里的一把尖刀,担当着刺破美国全方位封锁的重任。

那么,鸿蒙撑得起国人的希望吗?

大家都知道,操作系统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形成自己的生态,关键要看用户数量。

按照华为的计划,鸿蒙系统今年就将覆盖2亿台手机设备,成为全球第三大操作系统。

2亿这个数字看上去很大,其实实现并不困难。因为华为现在的存量手机用户就超过7亿,去掉那些配置太低的,只要更新一下系统,他们就变成鸿蒙用户了。

但鸿蒙想要真的有所发展,肯定不能象搞三胎生育一样,只依靠已经生了二胎的老用户,还要开疆拓土发展新用户。

这恰恰是摆在华为面前最大的一道难题。

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华为全球手机出货量1860万台,市场份额仅剩5%。这里面还有1500万台是国内销量,华为在海外的竞争力已经几乎归零。

而华为的至暗时刻,恐怕还在未来。

前段时间有消息称,由于缺少5G射频芯片,华为的下一代旗舰手机将不再支持5G功能,退回4G时代。

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华为可能在5G手机时代遭遇灭顶之灾,鸿蒙系统将成为无根之木。

大家心目中的“5G霸主”华为,怎么就被5G卡住了脖子?

事实上,不只是华为,靠制造业起家的中国,在整个半导体领域,却偏偏被卡在了制造环节。中国当前最大的焦虑,不在软件,而在硬件。

1、华为做手机,一直不“硬”气

要想看清华为手机如今的困境,我们先要搞明白,华为在整个手机产业链上,究竟处在什么位置。

2002年,任正非曾经拍桌子怒斥员工:华为不做手机,早有定论,谁再胡说,谁下岗!

这是因为,华为此前就在消费者业务上吃过大亏。

上世纪90年代,手机还没有普及,华为当时造的是无绳电话。

这些电话其实并不是华为自己生产的,而是找人代工,质量把控就是一场灾难。

有人回忆,1998年春节,华为打着“清仓大优惠”的名义,给内部员工卖了不少“孝心电话”,拿回去孝敬爸妈,结果基本都不能用。

董明珠给员工的“福利”,华为早在20多年前就给过了。

当然,任正非在那次“怒斥”后不久,又改变了主意,重新投入手机行业。因为造手机真是来钱太快了。

华为的竞争对手中兴,靠小灵通赚了100多个亿。做寻呼机起家的波导,一夜间变成“手机中的战斗机”。

这个时候,全球产业分工越来越成熟,任何一个制造环节,都有人帮你做好。手机品牌拼的不是技术,而是产品设计+营销。只要把美国、日本产的硬件拿过来,找人一组装,再配上营销噱头,谁都能来插一脚。

再往后,就连完全没有通信行业背景的雷军、罗永浩们,也能造手机了。

都说中国制造业不缺技术,缺设计。可是手机行业恰恰相反,无论是华为还是小米,大家都把设计做到了极致,却不掌握任何硬件生产技术。

具体到手机芯片,同样如此。华为虽然自己研发了麒麟芯片,但只是负责设计,生产环节则交给台积电代工。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一旦美国禁止台积电为海思代工,没有任何一家中国企业能够接过芯片制造的重任。

2、“不起眼的”射频芯片,困住了华为

尽管麒麟芯片被美国列为重点打击目标,但是在过去两三年的缓冲期内,华为已经要求台积电大量备货,暂时还不用担心断货。

谁成想,一个小小的5G射频芯片,却彻底难住了华为。

射频芯片是什么东西?

打个比方,如果说麒麟、骁龙芯片相当于手机的大脑,那么射频芯片就是运动神经,实现着手机最基本的通信功能。

大家知道,手机是通过发射和接收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实现通话和上网的。负责收发电磁波的模块,就叫做射频模块。

没有这个模块,你的手机就是一块无法联网的板砖。

从价值量来说,射频芯片在整个手机中占的比例并不高。2G、3G、4G时代,一个射频芯片的价格大约是3美元、8美元、18美元,5G芯片也不过是25美元左右。跟动辄上百美元的手机CPU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但就是这个小小的射频芯片,却是所有手机零部件中,中国对美国依赖程度最高的一环。

全球射频芯片行业,完全被美国和日本垄断,包括日本的村田(Murata),以及美国的思佳讯(Skyworks)、博通(Broadcom)、威讯(Qorvo)和高通(Qualcomm)。

如果我们统计一下美国芯片企业对华出口比例,上面的4家公司刚好排在前四名。

2018年之前,思佳讯等美国企业,一直是华为手机射频芯片的主供应商。可是特朗普制裁令下,到Mate 30问世时,华为为了规避风险,排除了美国企业,但仍然要依赖日本村田。

细心的朋友应该已经发现了,上面这张图里,Mate 30的射频芯片供应商,还包括了华为海思(Hisilicon),以及另一家中国厂商卓胜微(Maxscend)。

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已经实现了国产替代吗?

答案是替代了一部分,但最重要的部分,还没有替代。而那个最重要的部分,正严重受限于制造技术的欠缺。

到目前为止,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我们一直在笼统地使用“射频芯片”这个概念。实际上,射频芯片也是由多个元器件组合而成的,主要包括滤波器、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开关等等。

根据网友“tomato研究员”拆解,华为Mate 30的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是由海思自研,另外还使用了两颗卓胜微的开关。

不过最难做的滤波器,以及大部分开关,仍然来自日本村田。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模组化的问题。

我们刚才提到的几种射频元器件,既可以单独安装在手机主板上(叫做分立器件),也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芯片模组内。

模组方式比分立器件占用空间小,性能也更高,是高端手机的首选。

可是华为换用国产器件后,面临的问题就是无法模组化,从而影响性能。

另外一个问题是,国产分立器件,在4G时代或许勉强够用,却不足以支撑5G。在2020年发布的P40 Pro中,华为为了支持5G功能,重新用回了美国产品。

因此,随着美国企业对华为彻底断供,华为5G手机停产也就成了必然。

3、最大的瓶颈在哪里?

那么中国企业在射频元器件上,跟美国的差距究竟在哪?何时才能实现完全的国产替代?

我们可以从卓胜微的身上找到线索。

尽管卓胜微是华为的供应商,但其实它的开关产品,也不是自己造的。

根据卓胜微上市前的招股书解释,公司本身只负责产品设计,生产环节完全外包。以色列半导体代工企业Tower Jazz,和台积电两家,是卓胜微最主要的代工厂。

也就是说,卓胜微跟华为海思一样,都是纯粹的芯片设计企业。半导体行业内,这类企业一般被叫做Fabless,意思就是没有生产线。

相对应的,台积电、中芯国际这类没有设计,只负责代工的企业,叫做Foundry。

跟台积电比起来,Fabless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资产轻,赚钱快。2020年,卓胜微只有276名员工,营收28亿,平均每人贡献1000多万业绩,毛利率也超过50%。

可是,在低端开关领域站稳脚跟之后,卓胜微试图进军高端市场,尤其是射频领域价值量最高的滤波器时,却遇到了瓶颈。

滤波器的设计,绝不只是拿EDA软件模拟一下就能完成的。在纳米尺度上,电子在半导体材料中如何移动,不仅仅取决于理论设计,同样跟制造工艺息息相关。

一家单纯的Fabless企业,没有对生产制造工艺的深刻理解,根本无法设计出合格的滤波器。

反观美国日本的射频芯片巨头,大部分都是设计制造一体化。从芯片的设计,到制造、封装,全部流程都是自己来。

这样一来,它们既有最深刻的技术理解,也掌握着全部的行业话语权,完全不给别人分享利润的机会。

当年那个赚快钱的卓胜微,想要更进一步,就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补上制造这一课。

2020年5月,卓胜微公告定增30亿,投入两个射频芯片产业化项目,其中22.4亿元投向硬件设备,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重资产公司。

只有从头把苦再吃一遍,才有资格去谈完全国产替代。

4、产业资本的责任

我们说卓胜微“吃苦”,只是就商业模式而言。其实,卓胜微的高管们,日子仍然过得很滋润。

2019年6月上市以来,卓胜微不到两年之内,股价就涨了30多倍。

对于这家承载着中国射频芯片希望的公司,中国股民可谓十分慷慨。截止到今年6月1日,卓胜微总市值达到1400亿元,PE(ttm)接近100倍。

相比之下,思佳讯当前PE(ttm)只有23倍,总市值约合不到1800亿人民币。中国人已经按照世界级巨头的水平给卓胜微估值了。

可是股民们支持中国 科技 的钱,却在被人大笔套现。

2020年6月,卓胜微首发限售股刚一解禁,3个股东就发出减持公告,合计减持公司8%的股份。截止到今年1月,其中一个股东已经套现42.39亿,超过投资生产线所需的资金。

此外,卓胜微还被质疑用业绩激励的方式,向员工输送利益。

去年底,卓胜微面向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按当时股价计算,授予股份价值超过4000万元。但公司设置的业绩目标却非常低,毫无激励意义,相当于给员工白送钱。

当然,何师傅并不是反对投资人套现,毕竟在卓胜微发展初期,这些投资人也是真金白银为公司做出了贡献。

你或许很难想象,卓胜微这家国产射频企业,最早竟然全靠三星的订单养活。三星至今也是卓胜微最大的客户,其次才是小米。卓胜微进入华为供应链,仅仅是近两年的事。

如果没有其它国内投资机构的支持,卓胜微恐怕早就失去了为华为供货的机会。这些投资人,有资格获取相应奖励。

但问题在于,完全市场化的奖励机制,并不能匹配中国 科技 进一步攻坚克难的需要。

在纯市场机制下,资本总是流向赚钱最容易的地方。华为2020年总营收超过8900亿元,消费者业务贡献度超过50%。在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上,华为找到了一块最容易吃到的蛋糕。

可是另一面,负责芯片代工的中芯国际,去年才首次实现盈利。

如果只看模拟芯片行业,只做设计的卓胜微毛利率57%,估值接近100倍。设计制造一体化的华润微,毛利率只有30%,估值相应地也只有60多倍。

设计制造一体化,是模拟芯片行业大势所趋,然而资本的选择却是相反的。

过去20年里,无论是政府和国有资本,还是中国普通股民,给中芯国际等新芯片代工厂的支持不可谓不少。然而作为一个资本开支极其庞大的行业,全指望政府和散户做风投,肯定是不现实的。

中国的产业资本,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另一家国产射频芯片企业昂瑞微的董事长钱永学,在谈到行业瓶颈时一针见血:“大公司要担负大公司的责任”。他指的,是那些在终端市场赚到大钱的手机厂商们。

钱永学的呼吁是有效果的,2020年,华为哈勃入股昂瑞微,成为第四大股东。而它的第三大股东,是小米。

回顾华为手机业务发展史,最初靠全球化分工占领终端市场,随后切入芯片设计和操作系统。在商业上,这都是最成功的选择。

然而,华为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恐怕不是继续做一家成功的商业公司,而是如何去反哺中国半导体制造这个最大短板。

不要让重资产的半导体制造业,一直当“孤胆英雄”。

参考资料:

1、《Global Smartphone Market Q1 2021》,Canalys

2、《一位前华为人亲历的华为手机发展史:最牛产品是如何炼成的》

3、《射频芯片千亿空间,国产替代曙光乍现》,华西证券

4、《可能是全网最详细的华为mate30系列供应链拆解》,tomato研究员

5、《拆开华为P40 Pro后,我看哭了》,好基友

6、《中科汉天下钱永学:手机厂商有责任扶持国内供应链》,集微网

扛过生死存亡的一年,华为靠什么活下去

年报发布后不久,华为再次对云业务做出了调整。

4月3日,据《深圳商报》报道,华为已内部发文, 任命原消费者业务云服务总裁张平安担任华为云BU(业务单元)总裁 ,同时撤销云与计算BG(CloudAIBG),原服务器、存储等划归到“网络产品与解决方案”,该部门名称改为ICT产品解决方案。

2021年1月,华为任命余承东兼任华为云与计算BG(业务集团)总裁,在一年前, 云与计算业务已经正式成为华为运营商、企业、消费者三大BG之外的第四大BG 。

新的任命中并未提及余承东的职务变动情况,外界的解读则包含华为云“撤退”“降级”等诸多说法,但一个公认的现象是,华为云的动荡是与华为自身的转型变向关联着的。

熬过了“关乎存亡”的一年,华为还活着,并且,活得比2019年更好了一些。

3月31日,华为交出了2020年成绩单,全年销售收入总计891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8%。公司的净利润达到了646亿元人民币,增长3.2%。

这也是华为在过去1-2年内始终思考的问题。2019年年报发布时,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表示:“ 2020年是华为最艰难的一年。华为要力争在2020年活下来,争取2021年还能发财报。 ”

而伴随着美国的制裁政策在2020年9月生效, 华为如何找到新的业务发力点,成为2021年“反围剿”的关键 。不过,从华为的财报和布局来看,新的大幕刚刚拉开,成功与否,还是未知。

掉头转向

据华为年报显示,2020年国内的业务占总业务的65.6%,这相较于2019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而除了国内业务在上升外,欧洲中东非洲、美洲、亚太地区均在下降,下降百分比分别为12.2%、24.5%、8.7%。

手机业务的下滑同样迫使华为转向,2020年,华为的三大业务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分别占54.2%、34%、11.3%。其中企业业务的收入较去年增幅最大,为23%,而消费者业务收入增幅只有3.3%。这与这几年华为消费者业务高歌猛进有稍许违背, 美国的制裁对于华为的消费者业务的影响很大,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手机业务下滑 。

时任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昆也直言,虽然中国市场增长,但是手机业务还是面临挑战,去年下半年手机业务其实在中国也在减退。 依据IDC的统计,华为手机已经由2019年的第二名掉落至第三名,全球出货量同比减少21.5%。

胡厚昆说,“由于去年受到不公平打压,手机业务因为芯片供应遭到冲击,是下滑的,1+8+N中的8和N取得了不错的增速,达到65%,两者抵消,增速为3.3%。”

而且,华为投入了不少成本用来存货。从2019年开始,华为的存货及其他合同成本对比于2018年上升了73.4%,达到了1673.90亿元人民币。2020年,仍然保持着高额的存货和其他合同成本,为1676.67亿元人民币。具体来看,2020年华为在原材料上的存储量为891.96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在2019年为585.2亿元人民币,在2018年为354.48亿元人民币。

华为的年度评估认为,疫情对于华为的影响是有限的, 电信行业作为 社会 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 ;同时,疫情加速了各大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和数字经济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胡厚昆则表示, 疫情使线上学习办公的需求增加,华为的运营商业务也因此稳定 。

这其中的一个变量在于未公布明确营收数据的华为云,这笔业务被计入到华为的企业业务中。

胡厚昆表示,2020年华为云增速达168%。从华为此次公布的几大业务来看,华为云增速最快。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China cloud services market Q4 2020》报告显示, 华为云以17.4%份额稳居中国公有云市场第二,较第三季度的16.2%进一步上升 。运营商业务微增0.2%,消费者业务增长3.3%,华为企业业务被视为拉动业绩的大方向。

任正非针对华为云业务提出, 华为要集中优势兵力聚焦做好华为云平台及云服务,在新的一年里,要在软件架构、方法和工具上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 。

除此之外,77岁的任正非甚至赶到了山西的煤矿中去寻觅机会。2021年2月,他在山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0年我们点亮了一个煤矿、一个钢厂、一个港口。未来2-3年,我们希望点亮千百个煤矿、钢厂、港口。并表示,“ 华为新机会点获取的收入,今年就差不多可以对冲掉手机业务的下滑 ”。

但目前的问题在于,这笔业务的“盘子”还太小。 年报显示,在华为全年8914亿元的营收中,企业业务尽管实现23.0%的同比增长,但1003亿元的总量不仅远远落后于运营商业务的3026亿元和消费者业务的4829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也仅为1/9。

而且,在年报发布后突如其来的业务调整,也为华为云的地位和方向增添了些许变数。

由硬变软

从理论上来说,云业务的存在,是把终端存储变为集成存储,其终极目的是降低对硬件的依赖。

在2020年的年报中,华为给出了“国内5G”和“8+N”这两大笔大幅增长的业务,作为对冲手机业务下滑的选项,这两笔业务多多少少为华为挺过2020年的困境,立下了功劳。

胡厚昆在发布会上曾如是讲到华为消费者业务的目标:华为未来的消费者业务一定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华为的消费者战略已经实施了几年时间, 去年手机下滑,其他硬件的销售实现增长 ,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战略。 未来手机只是消费者业务的一个部分但不是全部 。

云业务的发展,是为手机业务之外的8+N硬件赋能,并试图通过其他终端尽可能地抵消对华为单一手机终端的依赖。不过,用8+N来对冲手机业务的下滑,对华为来说只是权宜之计,毕竟时至今日,手机在硬件中的地位并非其他终端可以轻易取代, 在硬件之外,华为希望做到的是“由硬变软” 。

2020年9月,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宣布推出鸿蒙OS2.0版本,并宣布鸿蒙系统将面向大屏、手表、车机等128KB-128MB终端设备开源;2021年4月,面向内存128MB-4GB终端设备开源;2021年10月,将面向4GB以上所有设备开源。

华为消费者BG软件总裁王成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一些关于鸿蒙OS操作系统的相关事宜。他表示:今年搭载鸿蒙的设备,保守目标是3亿台,其中2亿台为手机,而Pad、手表、智慧屏、音箱等,目标是3000万台以上。而 今年最重要的目标是“让鸿蒙生态的市场份额达到16%” 。

王成录表示:“这两年的鸿蒙生态发展特别重要,目前我们仍有几亿华为手机用户,如果老用户升级到鸿蒙系统后,体验非常好,他可能会留下来。只要这两年时间抢下来,我们的硬件可能就回来了。”

在内部,任正非和华为高管们不止一次提出,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 汽车 的增量部件提供商。甚至在2020年11月专门下发一则有效期三年的文件声称,“ 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

2019年5月,华为正式成立了智能车解决方案BU(业务单元)。从2019年上海车展宣布进军 汽车 行业,到2020年再次参加北京车展,华为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拿出了包括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三电系统、智能车云等几乎全套智能车解决方案。

但是与企业业务一样,这两笔业务目前也处在开始阶段。造车业务究竟有多大的落地规模尚是一个未知数,而鸿蒙系统能否汇聚3亿级别的终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华为的未来。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张书乐认为,在新能源 汽车 的升维——智能 汽车 领域,互联网 科技 公司都是在自己的赛道上和自己竞速。 整个智能 汽车 领域的整体路线并没有真正展开,目前更多的仅仅是在新能源 汽车 上增添更智能化的车机,相当于还处在一个简单集成的阶段 。每个厂商都在结合自己的特点开路。百度的走向是利用自己在人工智能上的积累,滴滴是用自己在共享出行上庞大的数据积累来孵化自动驾驶所需的大数据等,而华为的优势是在生态链上,通过鸿蒙系统所构架的从手机、智能家居和外部5G设施的组合,达成一种类似超级终端的体验。

SA分析师杨光认为, 鸿蒙可以成为发展软件和服务业务的一块重要基石 。通过与华为自有的云、人工智能等能力结合,应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华为研究专家周锡冰认为, 在达成3亿终端的成就之后,华为还应该继续稳扎稳打 ,降低平台收入分成,扶持开发者,让开发者获得可见盈利,联合他国生态体系合作,完善生态体系建设,尽可能地去美国化,加强本国投入。在变现上,华为可以通过中国市场打造成为世界物联网操作系统,在广告投放、App分成等上获利。

张书乐认为, 华为用手机的占有率来刺激鸿蒙相关第三方应用和硬件生态的爆发,进而在智能家居的各个领域,真正达成市场占有 。智能家居整体都还处在拓荒之中,所以一旦各个设备组成家居场景生态,且统一在一个系统的调度之下,其可能的变现渠道就不仅仅是自有硬件,还可以是授权加盟等等。

花钱没关系,向何处去很重要

进入2021年,华为寻找新业务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2月间,任正非在山西谈及“ 军团 ”一词。称“军团”就是把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技术专家、产品专家、工程专家、销售专家、交付与服务专家全都汇聚在一个部门,缩短了产品进步的周期。把业务实行颗粒化,这个模式来自于谷歌。

除了煤矿、钢铁、港口之外,华为甚至将音乐也组成了“军团”。任正非给出的标准是,是否做“军团”,主要看科学家是否需要编进最前线的作战团队,如果需要就采用“军团”模式,如果不需要就采用矩阵的业务模块模式。

此间释放的一个信号是, 华为正在寻找新的业务,并且力度不小 。推动华为冒险尝试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被美国“卡脖子”后留下的焦虑。 华为迫切需要新的力量,拉动业务的增长,同时也能追回硬件方面遭受的损失。

5G toB是华为在5G业务上的一大关键词,在2021年世界移动大会·上海开幕式上,胡厚昆发表了《创新,点亮未来》的主题演讲。胡厚昆表示, 华为和运营商、合作伙伴一道在20多个行业,签署了1000多个5G toB项目合同 。

华为的5G toB解决方案由4大部分组成,包括“5G toB基础网络”“5G toB网络能力开放”“5G toB应用使能”和“5G toB行业市场”。

任正非的设想是,华为永远不会多元化发展。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平台,上面可以生长各种各样的“庄稼”。 我们给煤炭提供的平台,与给电信、交通提供的平台是一样的,没有多大变化。只是现在煤矿不太会用这个平台,我们就多参与一些,让他们会用我们平台。

这对华为的挑战是,如何能在众多行业中,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把一个行业做深入做透彻。

与此同时,在遭受美国制裁的当口,华为现金流周转压力也处在相对的高峰之上。年报显示, 华为的现金流,由2019年的913.8亿元下跌至352.2亿元 ,华为的解释是,2020年公司持续加大对云、研发等的投入,折旧、摊销增加,同时应付账款减少。

不过多位行业内观察者都对华为的现金储备持乐观态度,杨光认为,华为应该有多种手段应付激增的现金流需求,比如 出售荣耀就可以为华为带来一大笔收入 ,未来不排除华为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动作,更加聚焦于可持续发展的业务领域。华为一直以来都奉行压强原则,在认准的战略方向上重点投入求得突破。在这种压强原则之下,人才、业务壁垒等往往不是难以克服的障碍, 真正的风险可能在于应该把压强用于何处,也就是战略方向的选择问题 。

正如任正非所讲,华为正在进入战略无人区,尤其考虑到当前的 地缘政治 环境,不确定性更加显著。在如此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如何选择未来的战略突破口,应该是对华为的一大挑战。

作者 | 刘思洁

编辑 张轶骁

你认为华为应选择哪个方向作为战略突破口?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