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月是故乡明的最佳下句(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3-02-05 08:02:09 231 0

月是故乡明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有弟皆分散。

此句诗出自于杜甫写的《月夜忆舍弟》一诗。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是故乡明的最佳下句(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 第1张

人是故乡好,月是故乡明,的下一句是什么?

你好,你的问题已经整理。“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浓!”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牵动着我的心,儿时的记忆,浓浓的乡情时常在梦中回绕!这一句出自李觏的《乡思》,诗人远望时正值黄昏,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得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花是故乡好,月是故乡明。事实上,不见得花和月都是故乡的好,可能异地的花和月会更好,更美更艳,但是却无法代替故乡的花和月。故乡的花和月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融进了自己的成长生命之中,无法取代。月是故乡明,家是故乡好,人是故乡亲,水是故乡甜。我们诚邀河图的广大公职人员乡贤能人回乡筑巢!我们期待您用奋斗者的脚步丈量故乡的土地,用创造者的目光勘察故乡的山水,用领航者的姿态规划家乡未来的面貌!“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笔下的一篇散文。课文以总一分一总的形式展开。作者由月亮开篇,先引出自己在故乡所见的月亮,以及在故乡的生活趣事,接着叙述离乡背井、漂泊天涯时所见的月亮。然而,广阔世界里的“大月亮”《月是故乡明》中,作者思的只是故乡的月吗?不是。作者是在借物抒情,借故乡的月亮表达自己浓浓的思乡情。除了月亮,还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如老树、老街、老房子、夕阳的余晖、袅袅的炊烟、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景物,写一个片段。

月是故乡明的下句是什么?

填空,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花是故乡(香),人是故乡(亲)。

月是故乡明出处: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