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热点 正文内容

供多音字组词语(供多音字组词语和拼音)

阿立指南 实时热点 2023-05-21 20:05:48 17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五一”被精心打理。北京地坛医院供图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田野的近照。北京地坛医院供图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柴然近照。北京友谊医院供图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李阳正在提取核酸样本。北京胸科医院供图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图为刘先生和杨女士。北京地坛医院供图

近期北京出现聚集性疫情,社会上仍有零星病例。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此,北京市进一步采取了更快、更严、更实的措施,控制疫情风险,阻断疫情蔓延。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医务人员冲锋在第一线,呕心沥血,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编织了一张严密的防护网。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感人的故事。

“五一”出院了。

5月18日,“小五一”和妈妈出院了。

时间回到4月29日,在确诊的孕妇杨女士(化名)转院到北京地坛医院。这个时候孕妇随时都有可能临产。

患者一入院,分管医疗的院领导立即召集医务科和产科、感染性疾病科、ICU、儿科、麻醉科、输血科、护理科、院感科的主任,梳理流程,制定周密的应急预案,抽调多名产科医生、产科医生、助产士24小时看护患者。

5月1日凌晨,新冠肺炎负压手术室里传来一声响亮的哭声。一个体重3600克的胖男孩出生了,他妈妈给他取名叫“小五一”。

为了精心护理宝宝,医院抽调了4名儿科医生和5名儿科护士组成医疗专班,24小时对“五一”进行监护、检查和护理。

喂食、睡觉、洗澡、擦拭、换尿布...“大白”妈妈时刻守护在“小五一”身边,记录着他每天的健康成长。晚上,“大白”妈妈轻轻拍着宝宝在病房里踱步的场景,成了隔离病房里最暖心的一幕。

母乳喂养是每天的“重中之重”,每4小时一次。随着孩子们一天天地成长,“五一”胃口极好,每次可以喝到75-80ml的牛奶。"看着他大口喝牛奶,我们的心都软了。"护士长赵说,为“五一”洗澡,看着宝宝舒服的样子,也成了她坚守在防疫第一线难忘的快乐时光。

医护人员每天都会和“五一”的母亲保持联系,经常在微信聊天里发孩子漂亮的照片和视频。看着孩子甜甜的睡脸,母亲担心焦虑的心踏实了。

5月的北京,北京地坛医院植被茂盛,树木茂密,每一片绿色都闪耀着生命的光芒。对于孩子,“大白”妈妈们说,“我们最想感谢的是你们——‘五一’!是你们带来了希望之光,鼓励我们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尽最大努力。让我们也相信,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500多天的坚持

2020年初,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从那以后,医生的领域已经坚守在抗疫的第一线500多天了。

在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工作的那些日日夜夜,田甜接待了许多病人。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今年收治的一位94岁的患者。该女性年龄较大,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叠加新冠肺炎重疾高危因素。有一天,为了观察治疗情况,田野在她身边等了2个小时。老奶奶笑着说:“有你看着,我就安心了,什么都不觉得,舒服地睡着了。”

在所有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老奶奶很快顺利出院了。出院前,她对田野说:“虽然我不知道你们的名字,但我从心底感谢每一个孩子这些天来对我的照顾。没有你,老太太,我不可能这么顺利出院。有你们在,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听到这里,田野瞬间“破防”,泪水模糊了她的护目镜。“在这500多天里,我见证了太多医患之间的感人瞬间,无论你我。这种‘没衣服穿,没衣服带儿子’的真实表达,是我们所有医护人员坚守抗战一线的信心来源。”她说。

美丽的风景

家住北京朝阳临时管制区的张女士,在家中不慎摔坏了头。社区的一名志愿者不仅紧急处理了张女士的伤口,还开车送她去医院治疗,帮她办理各种手续。后来,张女士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这位志愿者姐姐叫柴然,是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的护士。她的名字很好听,有一颗真实善良美丽的心。”

自2011年加入北京友谊医院以来,柴然一直在急诊科工作。最近北京疫情反复,她住的小区从5月5日开始临时管制。想到自己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柴然觉得即使不能重返工作岗位,也要为疫情防控做点贡献。于是,她联系了社区,申请成为社区志愿者,每天对社区内需要就医的居民进行初步评估,对需要外出买药的居民进行统计登记,协助入户采样医护人员核对信息。

5月16日,张女士前来求助。早上,她蹲在窗前浇花。突然,她不小心撞到了窗户的角落,头上划了一道口子,血流如注。但柴立即为张女士进行了紧急伤口处理:消毒止血,将断发压住,用敷料贴住伤口...简单处理后,考虑到张女士头上的伤口红肿,伤口被金属切割后可能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社区立即为她联系了附近的医院。去医院需要联系小区的急救中心,120救护车会把病人送过来。为了减少等待时间,柴然建议开私家车护送病人去医院。

开出外出证明,换了N95口罩后,柴然开车将张女士送到接收医院。从医院扫码挂号,到挂号找医生办公室,柴然一直陪在她身边。打完破伤风疫苗后,柴然还陪着她留下来观察。回家的路上,柴然对张女士说:“过两天你需要换纱布的时候,还是可以叫我陪你。”

柴然的体贴关怀让张女士很感动。回到家,她通过政府热线12345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给柴然写了一封表扬信。信中写道:“虽然疫情暂时限制了我们的行动,但真善美的灵魂是没有边界的。虽然我出不了家门,但它给我展示了最美的风景。”

“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北京胸科医院就有这么一个大男孩,最近几天参加了12次医院分配保障任务。他叫李阳,27岁,入党7年。

出生于军人家庭的李阳,虽然不善言谈,但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作为医院为数不多的男护士,李阳多次志愿承担疫情防控保障任务。他总说:“科里其他同事家里有老人小孩要照顾。我还没有孩子,我是党员。我去最合适了。”

凭着这份对他人的奉献,李阳支援了小汤山、丰台、昌平等地的疫情防控工作。从今年5月开始,他先后12次参加医院的社区、乡村核酸采集任务。他凭借娴熟的技术,热情的服务和耐心的帮助,受到了同事和居民的好评,同时也受到了很多感动。

在一次海外核酸采集中,一位大妈和父母、丈夫骑着三轮车,停在核酸采集点前不远处,拿着一叠身份证跑过去扫码。“她问我能不能去三轮车接他们。我答应去那里。当时风很大,她赶紧扶着门,怕撞到我。我让他们张开嘴,老人的耳朵在背后。阿姨赶紧过来给老人示范,让他们抬头等我。”李阳说:“村里有个孩子,才三四岁。虽然摘完之后有点想吐,但是摘完之后马上就戴上了口罩,很有礼貌的对我说谢谢。这些事情让我在工作中充满动力。”

有好几次我工作到很晚,几个叔叔阿姨都向李阳表示感谢。“我心疼我们这么晚了还在收集核酸,问我们热不热,渴不渴。在这样热烈友好的气氛中,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李阳说。

病房里的墨宝

5月18日,北京地坛医院隔离病房的“艺术夫妇”出院。这是一对擅长书画的老夫妻。在离开医院之前,他们为医院留下了许多墨宝。其中一句话是“加油北京”。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深深感谢和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4月30日,刘先生和他的爱人杨女士同时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并住进了医院。刘先生76岁了。由于他有脑梗塞、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史,刚入院时,医护人员加大了对他生命体征的监测。刘老师摔伤分数高,护士对他特别关照。“上厕所洗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脚下,注意不要滑倒。”值班护士再三交待。

杨女士刚进医院的时候,感到焦虑和内疚,晚上忍不住悄悄抹眼泪。“我在巡视病房时,观察到了这种情况。其实阿姨主要是需要一种缓解情绪的方式。”护士长加了杨女士的微信,希望能帮她进行“言语治疗”。聊天中,她发现夫妻俩在书画领域有很深的功底,平日里都喜欢画几笔。但是这次由于入院匆忙,他们没有管好材料和用具。

于是,医护人员就去帮家长买了相关的器具。砚台、毡、毛笔、毛笔、宣纸、颜料等书画资料被迅速运进病房。

这下,夫妻俩情绪高涨。特别是杨女士,自从她的绘画工具到来后,她就一直沉浸在创作中。

杨女士住院期间,适逢国际护士节,为医护人员创作了多幅书画作品。“被温暖着,看到患者用各种方式充分理解我们,让我们感到骄傲和满足。”孙丽霞说。

出院前,刘先生夫妇还收到了医院送的一份礼物,一份爱的证明——“谢谢!是你们的大爱给了医护人员更多的力量!让我们一起抗击疫情,一起克服困难!”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