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1959年9月30日,刚刚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内正在举行建国10周年的宴会,这场宴会非常重要,参会的有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重要领导人,还有国外的一些领导人和重要来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宴会。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宴会上的所有人都在觥筹交错互送祝词的时候,宴会厅的天花板上藏着50多名黑衣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国家宴会不同于普通的家宴,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宴会的安排也很有考究,不仅要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还要让所有宾客都感到舒心,最重要的是,这是人民大会堂落成,第一次举行大型宴会。
参会人员也都是各个国家的领导人和重要人物,安排好宴会的进度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这个重担落在了郑连福的肩上,郑连福1918年出生,小时候上过几年的私塾,虽然他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7岁的时候,郑连福就负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来到北京饭店当学徒,那时候郑连福被安排在服务员的岗位上,每天的基本工作就是端茶倒水,即便是做着最基本的工作郑连福也非常的勤奋上心。
那时候还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他们经常在饭店里宴请国外的重要宾客,服务这些宾客的人员的也都是饭店里精挑细选出来的,但是这些事情和郑连福却没有任何关系,他连参加宴会端茶倒水的资格都没有。
郑连福身上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他也非常的聪明好学,每当饭店里举行大型宴会活动的时候,郑连福都能见到很多各国的来宾,他利用这样的机会听着那些外国来宾讲话,久而久之自学学会了5个国家的语言。
没有资格参加宴会的服务工作,郑连福就站在旁边观摩,宴会的每个环节和流程他都牢记于心,包括一些服务细节郑连福都丝毫不差的都默默地记在了心里,这些都为郑连福以后的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郑连福从事餐饮行业几十年,经他手安排的大大小小的宴会有很多,每一场都办得让人非常满意,但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郑连福接下这次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宴都深感力不从心。
这次宴会的规模空前盛大,参会人员有4600多人,这些人都是国家领导人和重要的来宾,这么多人都要妥善安排在大会堂的宴会厅,不能出现丝毫的差错,每个桌子的位置都要设置相应的间隔,包括每个来宾的坐席都要精心的布置和安排。
这次国宴的工程量非常巨大,工作的繁琐程度也超出了常人的想象,郑连福看着大会堂宴会厅空荡荡的场地,每天都在想办法如何规划宴会桌的排列怎样比较美观舒适,为了这一件事情,郑连福整夜整夜的失眠。
除了宴会桌的布局考虑,郑连福还要考虑到宴会厅内的各种装饰的摆放以及餐具的摆放,同时宴会厅内还要有乐队的位置,经过几天几夜的苦思冥想,郑连福才敲定了最终的方案,但是实施的过程也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郑连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来布置整个宴会厅,而且这次参加宴会的厨师都有上千名,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服务员,协调好这些人的工作也是一个大工程。
从做好菜到上菜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按照过去的传统方式口口相传,是不现实的,诺大的宴会厅上百桌的客人都等着用餐,上菜的速度都不能出现任何差池,这个难题该怎么解决呢?
郑连福又陷入到了苦思冥想,规划上菜的路径和节奏光靠人工是非常难以操控和把握的,办公室内的郑连福从窗户向下看,看到了马路上熙熙攘攘的车辆和人群有序的在路上走着,郑连福突然来了灵感。
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这么有秩序的行动,都是有红绿灯在规划他们的行动时间,郑连福就想了一个办法,在宴会厅也设置上彩色的灯光,每当相应的灯光亮起,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开始自己手中相应的工作。
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郑连福负责操控指挥正常宴会的行进流程,宴会就能勉强圆满地进行,上千人的协调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这个过程郑连福反复推敲演练了很对遍,生怕哪个环节出现差错,一旦一个环节衔接不上,所有的计划和不知都要打乱重排。
这些琐碎的事情都安排就绪以后,宴会的日期就已经临近了,然而就在宴会开始前7个小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
人民大会堂隐藏着安全隐患。
1956年当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圆满完成的时候,中央相关部门就在筹划着建立一个大型的礼堂,集会议和宴会于一体的多功能宴会厅,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各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国家的各项配置也在逐渐地完善,而且每年开会参加会议的领导干部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但是北京却没有一个大型的会议厅来容纳成千上万的参会人员。
另外我国的外交活动也越来越频繁,经常会接待来自各国的外宾使团,这就需要一个专门的高级宴会厅来接待这些外来宾客,一方面彰显我国的礼仪,另一方面是要让外国使团有个舒心的地方吃饭。
1958年8月,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就提上了日程,按照要求在1959年10月份之前就要彻底完工并投入使用,十月份国庆节将要在这里举办第一次大型国家宴会。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就要落成上千平方的大礼堂,对那个时候的中国来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从1958年10月到1959年8月,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大会堂的主体建筑都已经拔地而起,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建设现场左高峰的时候,投入建设的人达到了上万人之多。
大会堂建成以后,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装饰装修,以当时的经济状况来看,国内每年的钢产量非常的少,钢铁在国内的非常稀缺,当时大会堂的装修需要大量的钢铁来造龙骨,钢铁厂赶忙的生产不出来。
眼看着大会堂就要竣工验收了,已经等不及钢铁厂再去生产钢铁龙骨了,那装修该怎么办呢?
没有钢铁龙骨国家采用了木质龙骨代替钢铁龙骨,当时木质龙骨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非常容易点燃发生火灾,大会堂的顶部错综复杂的排列着一根根电线,那里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一旦出现电线短路的问题,导致某根电线被烧坏了,一点儿火星就会点燃顶部的木质龙骨,到时候就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这是人民大会堂建成以后举办的第一场大型宴会,也是建国以来国家举行的第一场大型宴会,参加宴会的人身份都不一般,大会堂的顶部出现这么大的安全隐患,这让参与宴会的人都心有不安。
一旦发生意外,就会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不但会折损国家的颜面,更会给国家在国际上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在场的各国领导人的安全都不能保障,更会影响到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出现了问题,谁都担不起这样的责任和后果。
负责宴会的郑连福事先并不知道这个事情,直到宴会开始前7个小时,公安局的人突然找上沈勃。
宴会开始前,公安局的人挨着排查了宴会厅的各种安全隐患,宴会厅龙骨是木头做的,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警察联系沈勃就是要处理木龙骨这样的安全隐患,宴会厅的也放着许多易燃品。
但是那些都是放在明面上的,能够监控到的,只有宴会厅顶上的龙骨不好处理,沈勃听到警察这么说也是一脸的严肃,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沈勃带着警察找到了郑连福,阐述了宴会厅顶部龙骨的问题。
距离宴会开始只有7个小时了,这让郑连福也很为难,现在处理安全隐患已经来不及了,再换个地方举行宴会也不现实,现场参会人员几千张邀请函都已经发出去了,是不可能再收回来了。
那么龙骨的安全隐患该怎么处理呢?
郑连福思来想去也没有更好的应急政策,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一些老工人呆在宴会厅的顶上,随时观察着龙骨的状态,只要发现不对劲,就立马就地灭火才能杜绝龙骨燃烧的安全隐患。
郑连福紧急联系了50多名老工人,吩咐安排了任务,为了更好的隐蔽在房顶上,这些老工人都穿上了黑色衣服,紧接着郑连福和沈勃又一起向周总理递交了申请,得到批示以后,工人们紧急进入到了工作状态。
他们每人手中都配备了灭火装置,宴会如约地进行,宴会厅内的宾客都喜笑颜开,谁都没有想到此时此刻宴会厅的房顶上藏着50多个黑衣人。
后来沈勃回忆宴会上的事情,周总理在台上讲的什么他一句都没有听进去,眼睛紧紧地盯着房顶生怕出事,心里也盼望着宴会能够尽快结束。
后来,人民大会堂的房顶出现了裂痕,国家重新给大会堂换上了圆顶,也排除了以前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举行那样的一场宴会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时还要协调安排会场的上千名人工作人员,郑连福是当之无愧的国宴第一人。
没有良好的出身,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求上进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就看你努不努力用不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