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包拯大义灭亲(包拯大义灭亲斩包勉)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08-24 10:08:09 407 0

包青天是怎么斩死自己的侄子

包拯大义灭亲主要是发生在包拯与嫂子之家的事情。那时的包拯做庐州知县,一个老大娘来报案,被告人是包勉,包勉是包拯的侄子也就是包拯哥哥的儿子。

原来是包勉打死了老大娘的儿子,摔死了她的孙子,强奸了她的儿媳妇,这是非常严重案件,2条人命加上强奸罪,包拯接到报案后立刻下命令抓嫌疑人。

包拯作为一个清官儿,他不能徇私枉法,所以他是怀着悲痛的心情杀死了自己的侄子。嫂子知道这件事后,曾经大骂包拯,说他忘恩负义。

包拯的嫂子不肯原谅包拯,包拯这时喊了嫂子一声“嫂娘”,就是这两个字,让包拯的嫂子彻底原谅了他。古人常说长嫂如母。一声嫂娘让嫂子知道,包拯并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他还记得当初的养育之恩。

扩展资料:

包拯的母亲为了生包拯在包拯未满月的时分逝世了,那时分的包拯还是个婴儿。嫂嫂心疼包拯,就把包拯带回来家养。

嫂嫂在那时也有孩子就是包勉。嫂嫂同时哺育着包拯和包勉,奶不够喝时都是先让包拯喝然后让儿子喝米粥,这是怎样样的一份真情真意。

包拯的母亲为了生包拯在包拯未满月的时分逝世了,那时分的包拯还是个婴儿。嫂嫂心疼包拯,就把包拯带回来家养。嫂嫂在那时也有孩子就是包勉。嫂嫂同时哺育着包拯和包勉,奶不够喝时都是先让包拯喝然后让儿子喝米粥,这是怎样样的一份真情真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拯

急急!包公大义灭亲的故事

【包公斩侄应为传说】

如果按照时下最流行的方式,为中国历史上的清官做一个排行榜,那么包拯包大人无疑名列前茅。在民间传说里,这位包青天“日审阳间,夜审阴间”,铁面无私,刚正不阿。铡美案、斩包勉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

然而故事只是故事,传说也只是传说。真实的历史是:陈世美是清初进士,与包大人毫无瓜葛。所谓铡美案,更像是一场关公战秦琼的戏码。至于斩包勉就更是无稽之谈。按照宋朝法律规定,法官与被告人是亲属,或者有很近的姻亲关系的,都必须回避。包拯与包勉为叔侄关系,正在五服之内,如果包拯大义灭亲,必然触犯宋朝刑律。这也就陷入了一个悖论:包大人既知法犯法,又怎能“官清如水”

诉讼回避,在古代称为“换推制”,首见于《唐六典》:“凡鞠狱管与被鞠狱人有亲属仇嫌者,皆听更之”。其中的亲,指负责办案的官员与被告有五服内之亲,大功以上姻亲,或者是被告授业师长。而发展到宋代,诉讼回避的范围更广,规定更为细致。法官与被告为科考的同年、同门、同科目关系的;审判官本身就是被告人,或被告人上司的;涉及上下级关系隶属的;甚至同一案件的前后审两人法官有“亲属仇嫌”关系的,都必须回避。南宋时期,法律对于有应回避情形而不回避的,还要科以杖一百的处罚。

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回避制度的国家之一。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人情的社会。经世致用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曾像他们的外国同行一样,苦苦的追寻着神光,中国的哲学温情脉脉,中国的法律充满着人性的智慧。官吏回避制度,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遗泽。

包拯大义灭亲(包拯大义灭亲斩包勉) 第1张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他什么什么大义灭亲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1、狸猫换太子

北宋宋真宗皇后死后的事,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

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

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琳,陈琳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八贤王处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

乃将其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真宗再无子嗣,就将其皇兄八贤王之子收为义子,并立为太子。

一日,太子在冷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因此,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

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

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

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自尽而死。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

2、包拯审舅舅

在包拯知家乡庐州的时候,他的舅舅仗势霸占了乡民田产而犯罪。但当时县、乡的官员不便处理,于是人家直接告状到庐州府包拯那里。包拯听到消息后为之一震,毕竟是他的舅舅啊。

包拯决定依法办,他毫不徇私,派人把舅舅抓到官府,直接把从舅传到大堂审问,结果情况属实。依法用鞭子抽打了一顿。勒令退还人家田产、赔礼道歉。

3、包公铡包勉。

包公自幼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独子作为地方官,包拯的亲侄子包勉,在做了地方官之后,行为不检点。

丝毫没有包拯的半点作风,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包拯看了之后,非常生气,没想到自己侄子这么不中用,但又非常难堪。

作为监察官的包拯,亲自审理此案,查明事实真相后,下令处死自己的亲侄子包勉。临行刑时,面对嫂子的责骂,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人。

而是因职责所在,要严格执法”。为了摆脱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意替侄子为她养老送终 。

4、小友钱包被偷案

宋朝宋仁宗在位时,端州城郊有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名叫张小友,他父亲靠炸糍粑卖来维持生活。有一天,张小友放学后,他帮助父亲提糍粑上街叫卖。

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刚过就卖完了。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见路旁的大树下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不坐下来休息。知他一坐下来,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

等他醒来时,一摸篮子里的钱,发现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来。

正当他哭得伤心时,包公恰好路过此地;包公叫马汉过去询问原因。

小友哭着对包公说:“大老爷,我卖油炸糍粑的铜钱,被偷去了。”包公听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一间祠堂里面说是要审它。

霎时间,包公审石头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进祠堂,都想亲眼看看包大人审石关泊奇案。

包青天威风凛凛地坐在临时摆高的公堂上,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你这块石头,小张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卖糍粑的钱不见也,定是你偷了,快从实招来,以免受刑。”

包公一连问了三声,石头却沉默不言。包公看见石头不做声,顿时怒目一睁喝道:“这块顽石死不开口,打它三十大板。”石头挨打后,仍旧没有做声。

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

这时,看的人挤了一祠堂。包公笑着开口说:“列位乡亲父老,这顽石偷了钱,死不承认,我看这小张真可怜。

大家就伸出友爱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钱,好不好?”大家听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听包青天的话。”包公叫王朝马汉守住祠堂左右两边的小门,不准任何人出去。

在大门口放了一只装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带头投了一枚铜钱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转睛地看老百姓,出一个人就投一枚钱于水桶中。一人、两人、三人……。

当有一个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包公发现水面上浮现了一层油膜。包公便大喝一声:“把这偷钱的贼抓起来,带上公堂!”这一大喝,令众人莫名其妙,议论纷纷。

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凭什么说这汉子是偷钱贼?”

包公重新升堂,开口问汉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 “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

“你是如何偷张小友的钱的,从实招来。”

“大老爷,小人没有偷他的钱,真是冤枉啊!还望大人明鉴。”“证据在此,你还想抵赖。”于是包公拿起那块起油膜的铜钱。

大声地说:

“各位乡亲父老,张小友是卖油炸糍粑的,铜钱丢入篮中,难免沾有油渍,钱一旦投入水中,就会浮现油膜。

我想每个人出门带钱。若发见钱上有油渍,大都会洗干净的,免得弄脏衣服。因此我便心生一计,引诱乡村父老及过路行人,都来看“审石头”怪案。

偷钱的贼大概已会混进来看希奇的,如果是这样,就正合我意了!各位乡亲今天能破案全赖大家支持合作,谢谢!

王小三听完包公的话,吓得面如土色。

连忙爬在地板上,叩头如捣蒜,承认自己偷了张小友的钱,恭恭敬敬地把钱拿了出来,听从包青天的处罚。

老百姓看见包公破案这样神速,都欢天喜地说:“我们端州来了一位好清官。”一位老人顺口溜道: “端州来了包老爷,百姓从此见青天;

男耕女织勤劳动,岁岁丰收谷满仓。”

5、杀牛破案

有一个无赖,把一个普通老百姓告到包公那里,保证知道这位老农是无辜的,就答应一定会帮老农洗刷罪名,也会让那个无赖得到应有的惩罚。

包拯告诉农民,你照我说的做,回家以后把自己家中的牛杀了,你留一部分自己吃,其他部分你拿到市场上去卖,然后换一些钱自己用。

按照当时宋朝的法律在民间私自杀耕田用的牛市犯法的,是可以被告上朝廷的,但是在包拯的许可下,那名老农就真的回家吧牛杀了。

第二天,包拯就得到有人控告农民杀了牛的消息,包拯微微一笑,王朝马汉,给我把这个举报的人抓起来,人们都蒙了,说包公你怎么不去抓那个犯法的农名啊。

包拯说农民杀牛是经过我的允许的,倒是你,为什么把农名家牛的舌头割了。这下告状的人哑口无言,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惊慌失措,只能把想要害老农名的事件从实招来。

在场的人没有不佩服包公断案的,原来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计,他假装不知道有人要害农民,故意卖个破绽,让这人一位自己的计谋得逞。

包拯干脆将计就计,来个欲擒故纵,最后再来个瓮中捉鳖,杀他个措手不及,还农民一个公道,给不法分子应有的惩罚。

其实包拯在就到牛舌头被割的报案后,就有了一些眉目,可以说策划的着一些,就是等着被法分子自投罗网的,这一前一后的妙计足以见得包公断案手段的高超。

大义灭亲的故事

包拯大义灭亲的故事

合肥地区,敬重嫂子比敬重姐姐还讲究,说句把怠慢姐姐的话,还可以原谅;要是说了怠慢嫂子的话,那可是捅了马蜂窝,不能善罢甘休的。人们常说:“长嫂如母”。老到白胡子的翁,小到穿开裆裤的娃,都晓得这是因为清官包公的缘故。

那还是宋朝,庐州府出了个清官包拯。这年,包拯巡按到赤桑镇。嗬,在赤桑镇,包拯遇到了“咬手”的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哭奔衙门,状告包拯侄儿包勉,打死她儿子,摔死她孙子,强奸她儿媳妇,致死人命三条。包拯准了状,发签拿人,一连数日,缉拿不到凶犯。包拯为这事,吃不香,睡不稳,显得更黑更瘦了。

这天,包拯坐衙,仍旧拿不到凶犯。散衙后,他满脸愁闷地回到家。他妻子——李夫人却手拿一只拨浪鼓迎上来,一本正经地说;

“相公,这玩艺是清东西时翻出来的,年深日久也坏了,要这玩艺干啥?放着还占地场,我看,不如扔掉了吧!”

包拯从夫人手里接过拨浪鼓,郑重地说:

“这,这哪行!”

说罢,端详着拨浪鼓,那么凝神,象是看一件罕见稀奇的珍宝。包拯为啥这么喜爱这件玩具呢?这里有包拯孩提时的故事。

原来,包拯是老罕(指最小的儿女)儿子,母亲生他时已上了年纪,年老体衰,加上产后受了风寒,一病不起,在包拯未满月时就死了。嫂嫂怜爱这个未满月就失去母亲的小叔子,就把包拯抱回自己房里,放在比他小日分的儿子包勉——包拯的侄儿——的摇篮里抚养。嫂嫂心地善良,为人朴实,喂奶先尽小叔子吃,剩多剩少才是自己儿子的。一人奶,两人吃,自然不够。“奶不够,粥来凑”。包勉可是吃米粥长大的。

包拯两岁时,哥哥从集上买了一只拨浪鼓回来,拿给包勉玩。小孩家爱新奇玩艺儿。包拯一看到,就要;包勉不给,包拯就哭着要。嫂子看到这情况,一面责备丈夫不该只实一只,分配不均,一面从包勉手里夺下拨浪鼓给了包拯。包拯止住哭了,但她自己的儿子却哭个不住。一看,才知道刚才因为用力过猛,拨浪鼓的蔑把子把包勉的小嫩手拉破了,血糊淋拉的。爷爷心疼大孙子,又要从老罕儿子手里拿过拨浪鼓,让嫂嫂拦住了。

“爹,没娘的阿叔可怜。包勉哭两声有啥呢?老辈常说:‘葫芦是吊大的,小孩是哭大的’。就是有个三长两短的,我还年轻力壮嘛!”

嫂嫂一席话,感动得公公说不出话来,也就没有从包拯手里再拿回拨浪鼓。嫂嫂转身就从书案的香炉里,抓了一把香灰,捻在包勉的伤口上,止住血。从那儿,包勉的手上就留下一条显眼的疤痕。直到包拯十岁,他父亲临死前,把拨浪鼓交给他,把这件事讲述了三遍,让包拯记住。他才放心地闭上眼睛。之后,包拯就一直把拨浪鼓带在身边。

李夫人看着包拯拿着拨浪鼓这样动感情,又进一步地说:

“相公,这玩艺儿又破又旧,不金不银的,实是没有留头。”

“呸!”包拯动气了,说:“娘子,你马不知脸长,怎么就忘了?从你过门那天起,我就不止一次给你讲了嫂子那颗无私的心,和她金子般的语言。这只拨浪鼓是嫂嫂亲手给我的,它比金比银还贵重咧!”

李夫人并不是忘了这件事,而是故意要引起包拯回忆起这事的。原来,包勉知道外面告了他,包拯准了状。老叔这个人一向铁面无私,他害怕了,就躲到老婶身边,求老婶给他讲情。李夫人自然就答应了。可是,她熟知包拯禀性刚直,怕一时不容情,就想点子来打动包拯的心。

这时,她觉得有门了,就说:

“好吧!拨浪鼓我来好好收藏!相公——”

包拯急躁了,说:

“夫人,有话,你就脆崩点说吧!”

“相公,嫂子就只有包勉这点骨血,念嫂子抚养之恩,赦了包勉吧!让他改邪归正,服侍嫂嫂晚年。”

“啊!”

包拯一惊,明白事故点儿出在家里。李氏拿出拨浪鼓原是为了给包勉讲情的,包勉缉拿不到,是“家鬼害家人”。这怎么能行呢?岂能因包庇自己的骨肉,坏了国法呢?本来,包拯想发怒的,但一想这样会让事情更麻烦。于是来了个“老鸭浮水——表面不动”,说:

“这……这……这事,往后再说吧!”

李夫人以为包拯动情了,为包勉担忧的心也松了点。

当天下午,包拯带着李夫人登衙升堂。让王朝、马汉把白发大娘请上堂。包拯说:

“老人家,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冤屈,说出来,我与你做主。”

白发大娘忍着悲痛,说:

“我叫肖刘氏,赤桑镇人。包勉为强奸我儿媳妇,杀害了我一家三口,请大人为我做主伸冤。”

“肖刘氏,你可看清了,不是坏人冒充包勉的吗?”

“大人呵,贼子行凶时,我在场。我亲耳听他说,‘我是包大人的侄儿,状子是告不透的。’他杀我儿子时,我亲眼看到他左手心中有条又粗又大的疤痕。连我那哭着要娘的两岁小孙孙,他也不放过,伸出疤痕的左手夺了小嫩手中的拨浪鼓,又伸出右手抓起小孙孙,摔死在地上。儿媳妇被抢走,抵死不从,也被杀死。惨呀,大人啊!”

李夫人听了,也气得脸儿发青;包拯听了,心似刀绞。可他故意说:

“肖刘氏,包勉是我的侄儿,你就原谅点,我给你三百两俸银,给你安排好晚年生活。”

好似一声霹雳,肖刘氏一怔,眼里泪水没有了,圆睁着眼,怒斥道:

“呸!我不要你的臭钱,你也甭为我这孤老婆子操心。常言说:‘屈死不告状’,原来你包大人也是‘官官相护亲为亲’,枉有清官的好名声!”

包拯并不动气,转脸对李夫人说;

“娘子,你看这事如何处理?”

李夫人咬着牙,说:

“相公,你照国法发落吧!包勉藏在我后花园。”

“砰”的一声。包拯一拍惊堂木,叫道;

“带凶犯!”

“喳!”

声音一落,包勉就给带上了大堂。咋会恁快呢?原来,包拯把李夫人带上街,就命令张龙、赵虎搜查自己的家,没有李夫人的阻拦,包勉自然被捉拿归案。包拯计策用得好啊!李夫人想通了,自然交出凶犯;李夫人想不通,也照捉凶犯。

包勉一带上堂,肖刘氏就叫道:

“正是这贼子,大人你与我做主,替小人儿媳报仇。”

包勉晓得事情不好,哭着向李夫人说:

“老婶,你答应替侄儿讨情的;老婶,你快向老叔说说吧!”

李夫人掩着脸,哭着说:

“包勉,你的罪孽太重了,老婶救不了你呀!你不要怨怪老婶,老婶给你备了纸钱。”

包勉贼人也有贼智,看看求李夫人不行,就伸出有疤痕的手,只是摇着,想打动包拯。包拯一看,胡子直抖,便毅然画下“斩”字,说:

“包勉,你妈留给你的是只‘无私’手,你怎么用这手做歹事呢!国法无情,只有斩了你,才能对得起一世无私的嫂嫂。”

说罢,扔了笔,吩咐行刑。

“喳!”

张龙、赵虎把包勉推出大堂。

包拯对肖刘氏说:

“肖刘氏,斩了包勉,替你那惨死的儿子媳妇伸了冤,只是人死不能复生,本官念你孤苦无依,生活无着,仍将三百两俸银给你去安排晚年吧!”

“谢包大人。”

一会,斩了包勉,张龙、赵虎呈上一颗血头,包拯一见,一改他往日那种刚硬的性子,放声呼陶大哭,泪水如断线的珠子。还在饮泣的李夫人,止住了悲伤,说:

“相公,包勉已正法了,你还哭什么呢?”

老包说:

“包勉被正法,他是罪有应得。我哭,是对不起嫂子呵!嫂子不仅用乳汁把我喂大,而且也给了我一颗无私的心。我光知道报嫂子恩情,对侄儿一味宠爱,没有教育好侄子,以至使他犯下大罪。我对不起嫂嫂呵!”

说着,又哭;越哭,越伤心。李夫人只得劝说:

“相公,你要以身体为重。嫂嫂深明大义,她也不会怪罪你的。我们还是多想想嫂嫂的晚年吧,一个人够凄苦的。”

包拯停住了哭泣,说:

“啊,这你就把心放到肚里吧。我早考虑好了。嫂嫂,我来供养。‘长—一嫂——如——母’,‘敬—一嫂—一似—一母’,往后,你也得记住。”

“是!”

对于包拯大义灭亲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佩服包拯的大义灭亲为民做主。

但是,这个是虚构的故事,并不能当史实看待。

包青天“日审阳间,夜审阴间”,铁面无私,刚正不阿。铡美案、斩包勉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

然而故事只是故事,传说也只是传说。

真实的历史是:陈世美是清初进士,与包大人毫无瓜葛。

所谓铡美案,更像是一场关公战秦琼的戏码。

至于斩包勉就更是无稽之谈。

按照宋朝法律规定,法官与被告人是亲属,或者有很近的姻亲关系的,都必须回避。

包拯与包勉为叔侄关系,正在五服之内,如果包拯大义灭亲,必然触犯宋朝刑律。

这也就陷入了一个悖论:包大人既知法犯法,又怎能“官清如水”

诉讼回避,在古代称为“换推制”,

首见于《唐六典》:“凡鞠狱管与被鞠狱人有亲属仇嫌者,皆听更之”。

其中的亲,指负责办案的官员与被告有五服内之亲,大功以上姻亲,或者是被告授业师长。

而发展到宋代,诉讼回避的范围更广,规定更为细致。

法官与被告为科考的同年、同门、同科目关系的;

审判官本身就是被告人,或被告人上司的;

涉及上下级关系隶属的;

甚至同一案件的前后审两人法官有“亲属仇嫌”关系的,都必须回避。

南宋时期,法律对于有应回避情形而不回避的,还要科以杖一百的处罚。

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回避制度的国家之一。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人情的社会。

经世致用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

不曾像他们的外国同行一样,苦苦的追寻着神光,

中国的哲学温情脉脉,中国的法律充满着人性的智慧。

官吏回避制度,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遗泽。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