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中国网6月19日电 “周姐,我的同事朋友都说你的稻草粽很好吃,我要再订100个。”6月17日中午,新邵县迎光乡迎光村村民周桂芳刚回复完乡卫生院几名客户的微信订单,又接到新邵县城一回头客的电话订单。
自4月份开始,周桂芳的稻草粽作坊就开启了忙碌模式,来自各地的粽子订单源源不断,慕名到作坊购买粽子的市民也络绎不绝。
在迎光乡有着数百年制作历史的稻草粽,是当地代代相传的特色美食,不仅令吃货们情有独“粽”,更是弥漫在游子心间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家乡味。
过去,每年端午节一到,迎光村家家户户都会包稻草粽。那时条件艰苦、物质匮乏,稻草粽充其量就是一个小糯米疙瘩,聊以慰藉罢了。仪式感却是有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人间有味是清欢。
随着日子越过越好,粽子的食材和原料也丰富多了。从最开始的板栗、红枣、花生,到后来的香肠、腊肉、鲜肉、咸蛋黄,村民们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全都裹进了稻草粽里。稻草粽成了当地访亲探友、接待贵客的“最高礼遇”。
由于稻草粽工序繁琐、用料讲究,渐渐的,包这种粽子的人越来越少,都选择用食碱来做简易的三角粽。现如今,整个迎光村只有周桂芳一家人坚持在做稻草粽。
“我原来也只是在端午节那天包一点给家里人解馋。后来,越来越多在外地发展的家乡人,听说我一直在做稻草粽,非常怀念这种家乡的味道,都要求订购,我也是被迫营业”。周桂芳笑着说。
走进周桂芳的粽子作坊,“粽娘们”正在抢抓旺季赶包粽子。只见她们将一杯杯装有鲜肉、咸蛋黄的糯米,倒进交叉重叠的粽叶里,粽叶一折一卷,稻草一绑一捆,手法娴熟,动作麻利。很快,一个个既像弹棉花的锤子、又似手榴弹的稻草粽便做好了。再将这种用稻灰水代替碱水浸泡糯米做成的粽子,放到煤火上用大锅蒸煮24个小时后,锅盖一掀,热气腾腾,阵阵清幽的粽香扑面而来,一口咬下去,软糯细腻,唇齿留香。
近几年来,周桂芳通过售卖稻草粽,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增收新路子。她将村民过去弃之不用的稻草变废为宝提前订购,村民把采摘的粽叶,种植的糯米、花生、板栗等全都以市场价卖给她,不需东奔西跑就轻松变现。粽子销售旺季期间,周桂芳每天雇请四五个“粽娘”做事,每人每天80块工钱。“我每年都来帮桂芳包粽子,不用日晒雨淋就能赚好几千块钱。”“资深粽娘”梁大姐说。
据了解,周桂芳制作的稻草粽已成了“网红粽”, 每年端午期间卖出6至10元等不同价格的粽子达6万多个,净收入20多万元。周桂芳说,稻草粽虽然制作比较麻烦,但她会把这种传统美食继续做下去,让远在他乡的游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家乡的味道,还可帮村民增收。她同时希望迎光村的腐乳、刺儿茶、酸菜等其他特色食品,也能搭上稻草粽的销售快车,走出迎光,走进千家万户。(刘佑祥 何雯 唐文峰 兰巧琴)
【责任编辑: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