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乌台诗案受害人(乌台诗案涉及哪些人)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09-16 03:09:19 508 0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

苏轼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意思是说:“我真是生不逢时啊,不能跟你们这些新进的政治暴发户共事;你们大概是看我年纪大了(其时苏44岁),在下面也兴不起什么风浪了,可能还能管管小老百姓。”于是,他“讥讽朝廷”的帽子就被扣上了。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由此可见,受害人是苏轼。

乌台诗案受害人(乌台诗案涉及哪些人) 第1张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呢?

1079年4月,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浙江吴兴)。正当他雄心勃勃,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瞬间朝他袭来,在湖州任职仅仅3个月,就被朝廷下令逮捕了。

原来,因不满王安石新法,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发了几句牢骚,就被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舒亶作为攻击、陷害的口实,对其进行弹劾。

当时的副相王琏还采用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的卑劣手法,死死抓住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两句描写两株桧树挺拔不曲的雄姿,抒发自己不为权贵折服的豪迈感情的诗句,作为指控苏轼对神宗”不臣“的依据。

王珪对神宗说:“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

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神宗对此很是无奈:“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

但神宗最后经受不住这班无耻之尤的摇唇鼓舌,最终还是命令御史台派人将苏轼拘捕入京审问。

就这样,作为一代文豪的苏轼,竟莫名其妙地锒铛入狱。昨日还是堂堂的太守,顷刻之间却成了阶下之囚。因旧时称御史台为“乌台”,所以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的发生,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背景,它是北宋神宗熙宁和元丰初年变法派与反对派围绕王安石变法问题长期激烈争斗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北宋政治斗争的方向。

苏轼之所以成为斗争处理的对象,是因为他的政治立场。他不仅对王安石新法中的某些内容坚持反对,而且对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的某些做法也表示异议,这样就使他遭到了变法派与反对派的共同反对。长期处于两派的夹击之中,以致朝廷没有立足之地,不得不多次要求外放。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苏轼是两派斗争的牺牲品。

当然,在攻击、陷害苏轼的朝臣中,有的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有的还夹杂着私人的仇怨而挟嫌报复。御史中丞李定:“不服母丧,子瞻以为不孝,作诗抵之。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遂下御史狱,谪居黄州。”

就这样,李定挟私报复,成为了乌台诗案中迫害苏轼的急先锋。

乌台诗案在朝野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朝廷内外政治上同情苏轼和文学上崇拜苏轼的人都设法营救他。苏轼的弟弟苏辙,希望用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以求免兄一死。

宰相吴充对神宗说,曹操那么专横,尚能容忍祢衡,陛下乃尧舜之君,为什么就不能容一苏轼呢?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说:“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若杀苏轼,“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王安石与苏轼虽然政见不合,但在文学上却也有共同语言。王安石在乌台诗案发生时已经罢相退居金陵,他也向神宗上书,求神宗网开一面,对苏轼从宽处理。

神宗本人对乌台诗案采取了比较慎重的态度。一方面,他看到新法的推行还没有取得积极的成果,遭到不少朝臣的非议,特别是像苏轼这样在文坛影响力巨大的人物,居然也以文字但对新法进行攻击,这使神宗对其十分恼怒。

为了新法能继续贯彻执行,也是韦了能巩固以他为首的封建政权的统治,神宗相对苏轼进行严惩,以儆效尤

但另外一方面,神宗也不能不看到,当时主张营救苏轼的人理由是重铸的,如果杀了苏轼,不但有悖于情理,而且会引起一部分朝臣的不满。

最终对苏轼的处理结果,神宗在看到苏轼在狱中看到其写给苏辙的诀别诗后,顺水推舟,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百年未满 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 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乌台诗案从1079年7月28日苏轼被御史台逮捕入狱,到同年12月29日结案,历时五个月。作为此案的主要受害者苏轼绝处逢生,只作了降职处分。

“乌台诗案”差点让苏轼丢了性命,后来怎样了?

经过“乌台诗案”后,苏轼就隐居了,他不再问这世俗间的事情,一个人住在一家小茅屋里面,偶尔写写诗,喝喝酒,就这样过完了晚年。

在“乌台寺案”中,谁是最无辜的受害者?

但李定等人却不管这些,多次向神宗皇帝上书,弹劾苏轼,说他的谢表“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有四大该杀之罪,应该处以极刑,“以示天下”。宋神宗虽然爱惜苏轼的文才,但是悠悠之口总得有个回应,只好下旨将苏轼逮捕,押送回京审讯。事件的缘由是因为苏轼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而被御史何正臣、李定等人抓住了把柄,告发了苏轼,随后此案又移交御史台受审,于是将此案喻为乌台诗案。

朝廷正在进行王安石变法,新旧两派的长期对峙,斗争十分激烈,苏轼维护守旧派,不赞成变法,并且多次上书宋神宗表明态度,宋神宗并没有给苏轼任何答复,反而是将苏轼一再调任,直至公元 1079 年三月将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苏轼在上书时作写道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日,苏轼在知湖州任上,因朝中监察御史何大正、舒直、御史中从李正、国子博上李宜之等上札进状,举发其诗文“谤记朝政”,被自湖州追回,八月十八日,下御史台狱勘问,十三月二十七日结案,择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这就是“乌台诗案”的大致始末。

“新进”则是苏轼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贬称,他曾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吕惠卿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所谓“黑台”,便御史台,果官署外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无黑鸦歇做建巢,乃称黑台。所以此案称为“黑台诗案”。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是什么呢?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苏轼,苏轼差点因此丢了性命。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话就是要教导我们平时不要乱说话,在古代文坛圈混的风生水起,老板把他贬到哪他就吃到哪的大吃货苏轼,就在乱说话上面吃了苦头,还差点把自己的小命给丢了。作为著名的诗人他有自己的脾气和高傲,看不惯的事情就要说,丝毫不给别人留面子,在创作诗作的时候也是尽情发挥。大家本以为他到了官场之后能够有所收敛,但是他自己丝毫不觉得自己的性格有任何问题,完全没有少说话多做事的觉悟。他刚去朝廷上班的时候就赶上了王安石变法,他选择站在了守旧派一方,坚决抵制变法。

如果只是单纯的抵制只能说明双方的政治立场不同,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苏轼在反对变法的同时还对王安石提倡变法的一派各种看不上,还用乌鸦、老鼠等带有贬义的词汇攻击对方。要知道领导也是支持变法的一派,苏轼在无形中也得罪了领导,于是被调走了。按照惯例苏大诗人应该写份感谢书,然后踏上他的下一份征程,过该过的日子,吃该吃的美食,但是他偏偏嘴欠,又提起了变法的事情,并且用了领导最忌讳的词汇,并且指出变法将会扰乱天下。好巧不巧这份感谢书还被变法派看到了,本来以前就被他骂的挺惨,这回变法派抓到把柄了决定好好整治他。

于是可怜的苏轼就被弹劾了,并且还被御史台拘留,接着他以前写的关于反对变法的诗句全都被当作犯罪证据被找了出来,有些诗句甚至暗指领导任用小人,摆明了就是在说自己的老板昏庸无能,连好人坏人都分不出,这可是触及领导逆鳞的事情,等待他的只有一个下场。让他没想到的是事情居然出现了神转折,王安石本就敬重他的文采,在最后一刻救了他一命。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