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中国有多少丁克族(中国目前有多少丁克族)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10-02 10:10:25 437 0

“生不起孩子”的北京城有多少丁克族?

作者:姬鹏 当我看到生育费用北京居榜首时,我又一次告诉我的北京朋友,回来吧,家乡的低成本生活等着你!最近,一个名为“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的微博在网上热传。这个排行榜显示,西安市的生育成本是142.5万元,排在全国第九位。以家庭年收入12万元计算,需要夫妻双方不吃不喝工作11.88年。这个结果让很多网友“震撼”、“惶恐了”。不过,更令人倍感压力的还是北京、上海等城市,“榜单”称生活在这些城市的家庭养育一个孩子要花费200多万元,需要夫妻二人不吃不喝工作20年以上。 这榜单,你伤得起吗?请不要彷徨,因为你在北京! 排行榜上,排在第一位的是北京,生育成本是276万元;其次是上海,生育成本是247万元;第三位的是深圳,生育成本是216.1万元;第四是广州,成本是201.4万元;第五位是杭州,成本是183.2万元;第六位是南京,成本是170.1万元;第七位是武汉,成本是160.6万元;第八位是青岛,成本是152.6万元;第九位是西安,成本是142.5万元;第十位是长春131.5万元。排行榜还把城市家庭工资和养育孩子成本进行对比。其中北京家庭夫妻双方不吃不喝需工作23年才能攒够生育成本;上海则需要20.58年;深圳需要18年;广州需要16.78年;杭州需要15.27年;南京需要14.18年;武汉需要13.38年;青岛需要12.72年;西安需要11.88年;长春则需要10.96年。 百度也报道了,估计编辑也是丁克族,屌丝逆袭,哎! 现在“80后”的孩子不愿意生孩子了,这个问题看似是孩子们的个人问题,细想一下,这里面却有着深刻的社会问题,有着两个时代的对比问题。父母年轻时,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们父母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八零后”的祖辈们既我们父母的父辈,年轻时生活在:毛泽东时代,他们哪一个不是养育了三、五个孩子,“八零后”们谁不是有仨叔伯俩姑姑、俩舅舅仨姨妈。有人说:毛泽东时代是个贫穷的年代,“特别是”后辉煌了,单从生育观念就可比对,这个“问题三:近两年经济因素也影响着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不少贫贱夫妻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收入”很说明问题。“80后”的祖辈们不仅孩子生育了一群,工作也干得有声有色。他们把1949年成立的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设成为初步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为改革开放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生育了一群孩子”这一事实,就充分说明生活在毛泽东时代的生存条件多么优越。不然,怎么能把“80后”的父母和叔伯姑姑、姨妈舅舅们养育成才呢? 曾经几个在北京的朋友在一起聊起过这个话题,要不要生孩子?其实大家都喜欢孩子,但是从没想过要孩子。为何呢?按理说现在也老大不小了,逢年过节看着身边也有不少同龄人结婚生子了,抱着娃儿乐着,可还有那么多人一直在好好想想琢磨着该不该生。心态上还有个问题,就是对孩子的恐惧,还是对未来生活的怀疑。80后这代人,一般都说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恋爱着结婚了,原来也老大不小了。当含着汤匙长大的一代已经面临生儿育女的现实问题,但种种因素似乎都导致我们在生育问题上抱持谨慎态度。 问题一:婚姻是想清楚进了,可80后的我们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怎么就出来下一代了? 面对要不要生个小孩,因为一旦怀孕,就意味着一个女人的青春结束了,就要多了份责任。可很多人总想装装嫩,抓着青春的尾巴再玩几年,其实想想这个不是问题! 问题二:压力大也是影响生育的原因,也许事业是我们最大的平台,但失落的时候的确想有个依靠,可我们只能顺其自然,因为我们只能把握自己。 问题三:近两年经济因素也影响着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不少贫贱夫妻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收入。但面对的问题很现实,流动性大,南北分隔,加上薪水又非常少的80后而言,显然是个不利因素。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生娃这事也得因人而异。毕竟是人生大事,虽说80后阅历尚浅,但我们也懂得责任俩字怎么写。 问题四:“就是生不起”这个是最大的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因为诺大的北京城有太多的丁克族,不是因为想丁克,是被丁克。 这些一加二,二加三,三加四的事情堆起来让人有好多的无奈,且现在的婚姻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现代的人都怕承担责任,都以自己为中心,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在种种不确定因素面前,80后们不得不在生儿育女问题上抱谨慎态度。 据调查显示,在那些不想要孩子的调查者中,多数人是因为“经济基础不行,养不起”,“养孩子太累”。 有人说过,80后这一代是很可怜的一代,有诗为证: 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不到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 到找工作的时候,却找不着工作; 没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心的, 该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金的; 不懂炒股挣钱的时候,股市牛的不得了; 懂得炒股挣钱的时候,股市熊的吓死人。 这个诗精辟的指出了80后一代面对的问题。80后的一代其实是最有文化的一代,这个我敢拍着胸脯保证,因为80后家长都很重视教育,再穷也不能让上学的孩子为难了。加上80后读书也也确实遇到了“读小学大学不要钱,读大学小学不要钱”的事情,所以,一个家庭里的教育开销成了主要支出。结果是,很多人发现书念完了,家里已经穷的叮当响了,此时,又到了娶老婆的年龄,传统观念告诉我们,男方往往要复出更多,没有十几万甭想娶媳妇,光说一套房子得多少钱?没有房子有女人跟你?种种现实的事情对在一起让年青们为难至极。这些都该考虑的,加上现在工作实在难求,让很多的80后都不敢想婚姻,更别说婚后的孩子了! 80后不要孩子,是因为生的起养不起,他们面对的事情还有很多,面对的困难还没解决,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莽撞的要了孩子,生活可能会彻底乱了。也奉劝80后,一定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思想准备再考虑孩子,否则真的会因为孩子奶粉钱每天和爱人吵个不停。那样,你们的婚姻就不再稳固了,至少裂痕是出现了。正巧这时来个“小三”挥两锄头,结果可想而之了。80后对此也很无奈,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什么不好的事情都让你们赶上了,也别怨天尤人,其他的80后也面对着和你们一样的窘境。不要怨天尤人,好好奋斗,为了能养的起孩子奋斗。这不只是对北京城丁克族说的,也是对全国的年轻一代说的。

中国有多少丁克族(中国目前有多少丁克族) 第1张

丁克族是啥意思

丁克族是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的人群。

丁克家庭的夫妇主张摆脱传统婚姻生活中传宗接代的观念,更倾向于过有质量的、自由自在的“两人世界”生活。对于大多数中国年轻人来说,这个词汇早已不再陌生,当今社会,丁克家庭在城市青年尤其是白领夫妇中的比例有逐渐增加之势。

成为丁克的首要标准是: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其次,主观上对自己丁克身份接纳和认可,他们认为丁克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现实生活中,也正是这些认可自己是丁克角色的群体,能够较好坚持自己的选择,并经营与享受自己的丁克生活。

首批丁克夫妻,30年过去了,如今晚年过成什么样了?

丁克自从传入中国之后,一直备受争议,因为它与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相冲突。但是,在一些夫妻文化程度都比较高的家庭中,曾有一段时间非常流行。

丁克指的是那些具备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的人群,除了主动不生育之外,也可能受到经济、个人发展以及家庭的种种因素影响而被动丁克。

30年前,不少夫妻成为了首批丁克人群,而他们如今的生活,也一直令人好奇。30年过去了,他们开始步入晚年,有人对此专门进行了采访。

首批丁克夫妻步入晚年,他们过得怎么样?

1)李娜(化名):生活很惬意

如今54岁的李娜,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一家很不错的国企工作,当时的大学文凭还是很有含金量的。

丈夫与她同样是大学生,一起进的国企,发展到后来已经是高管级别的了。

接触到丁克的概念之后,夫妻二人一拍即合,商量以后不生孩子。

如今30年过去了,她表示不后悔当初的决定。生活很轻松,钱也够用。不用为各种家庭琐事而烦恼,也没感觉没有孩子缺失什么,但还没考虑以后。

2)刘薇薇(化名):遗憾没有当一回母亲

当时接触到丁克概念的时候,刘薇薇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好,因此和丈夫商议好了不要孩子。

即使后来事业有了起色,双方也心有灵犀地没有提起孩子的事情,他们总担心自己不能给孩子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

谈及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刘薇薇表示不后悔,但看到和自己同一年龄阶段的人都当了爷爷奶奶,多少还是有些遗憾,遗憾自己没有当一回母亲。

还有很多丁克一族,由于受到各方面压力,后来生了孩子;也有一些开始后悔没有孩子晚年孤独,却早就过了能生孩子的年纪。

综合看来,他们的现状令人唏嘘,各方面压力,让他们的丁克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选择丁克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生活自由,家庭和谐,没有那么多负担

大部分夫妻只要生了孩子,今后的人生就都围着孩子转,赚的钱哪怕苦自己,也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

而且,有不少夫妻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以及孩子的问题导致感情破裂。

相较而言,丁克一族的生活更加自由美好,可以过夫妻俩的二人世界,分享受自己的一生,不用为孩子而活。

劣势:舆论压力大,体会不到当父母的幸福

首先,中国的传统家庭都讲究血脉延续,选择丁克就意味着他们要承受周边人巨大的舆论压力。

再者,带孩子是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没有孩子,他们也体会不到为人父母的幸福感。到了晚年,孑然一身的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

选择丁克,要满足这几点条件

1)深思熟虑

千万不要脑袋一热选择丁克,一定要深思熟虑、权衡利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不要等到年纪大了再想要孩子,波折重生导致夫妻感情受到影响,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

2)父母的支持与同意

相对年轻人而言,父母的观念更加传统,认为孩子是整个家族的血脉传承。

如果选择丁克,这一关是必须要过的。若不能说服父母,就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导致家庭矛盾不说,还可能伤了父母的心。

3)做好养老准备

俗话说养儿防老,虽说有孩子的也不一定孝顺,但丁克一族到了晚年,是没有儿女在床边照顾的。

因此,年轻时就要做好准备,才能不让晚年生活困顿、孤独。

毕竟生老病死,很多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是睡一觉就能安安稳稳离开这个世界,很多人都要忍受病痛的折磨,此时没有人照顾,也是件比较棘手的事。

解读“丁克族”的怪异人生

丁克族,一个怪异的名字,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好像没听说过。具体是哪一支?它居住在哪些省份,查了半天,也没有着落。原来,它不是什么少数民族,而是像“月光族”一样,属于一些特殊的人群。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里没有孩子,也就是“后继无人”。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仔细分析,却有很多,但主要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什么叫观念?观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或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总和。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然后通过它来进行决策、计划,最后再采取行动。所以,丁克族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它是由外部世界的影响,导致一些人形成某种观念,然后通过这个观念,去“指令”自己不去生育的结果。

“丁克”一词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它是来自国外,英文就叫“DINK”。原来汉语是取了它的谐音。但是,这不是一个词,这是一句话的缩写,原话为“Double Income No Kids”,意思是“双薪无孩”。当然,这里是特指那些明明有生育能力,却不想要孩子的家庭,而不是由于生理原因,没法生孩子的家庭。本文探讨的范围也是指的这个,即能够生育却心甘情愿“不生”,落得个身边“彻底干净”。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情况,才是典型的“丁克家庭”。这种家庭形成的群体,才有资格叫“丁克族”。

丁克族的形成,是由于外界的“刺激”造成的。这在国外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中国、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人口暴增,而欧美国家却一直处于涨幅不大,甚至有的地方还“负增长”?这是一个像“谜”样的问题。是因为那些国家处于高纬度,天气严寒,农作物欠收?还是寒冷过度,不适合人口生存而大量死亡?应该不是。可能的情况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以及战后经济的恢复需要高强度的竞争。在这种形势要求下,有的人就吃不消了,这样就导致一些人“被迫”不要孩子,以免增加更大压力。于是,“丁克”一词就产生了。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事。

“丁克家庭”传到中国,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此时的中国已经“开放”了十几年,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也给很多人造成了某种“压力”,所以就出现了“不要孩子”的观念。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这种人群并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这不得不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于是就出现了记者专访、调查等事情,想看看造成这一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曾有一个研究生叫刘舒晗,她在一九九二年写过一篇论文《论我国丁克家庭的产生原因及其社会功能》,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出现“丁克家庭”的主客观原因。

“丁克家庭”出现的原因,主要还是社会压力过大造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期,许多旧制度、旧框框逐渐被打破,特别是“铁饭碗”已经不存在,一切以生产效益和市场供需定胜负,企业实行严酷的“末尾淘汰”,竞争激烈,这就让一些人感到压力很大,自身都“泥菩萨过河”,哪能顾及到“下一代”。那时,有一句流行于民间的怪话:“三分钟快乐,十八年累赘”。意思是形成一个生命只有三分钟,供养它却至少要十八年。这样算,真是一件不划算的事!

“丁克家庭”产生的原因,还有心理因素问题。有的妇女看见生小孩非常痛苦,第一关就望而生畏。接着,孩子生下来,要吃要穿要照顾,这得专门雇一个保姆来带,需要把自己的工资拿一部分去支付。一旦上了幼儿园,就正式开始投入庞大的教育经费。如果是公家幼儿园,价格还不算太贵。如果是私立幼儿园,那就无深浅,有的地方可能还是天文数字。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虽不花钱,但只是法律解释。实际上也得花,是一种不同程度的“花”。读大学,从学费到生活费,可得全部自己掏,不能少一分钱。“补助”一词,在大学里已成为过去。这前后一算,人生的黄金时间,都是在为孩子费心费神费力,实在是不划算!

以上是“丁克家庭”形成的被动原因。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一个主动原因。这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们认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还仅仅不够,还应该进一步把此路做的更“绝”一些,那就是永远掐断生育这条线,坚决不生一个。俨然看去,这种“自我牺牲”很有一点忧国忧民的味道。他们一般是搞学术研究的,舍不得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孩子身上而牺牲自己的事业。他们一生的追求,仿佛就是为了工作、事业而来。他们的孩子,就是能搞出的“成果”。出大成果,就是生胖小子!

当然,还有一种类型,也属于主动性原因。就是一些收入丰厚的人,他们只图自己“玩得痛快”,不管别人会怎么样,更不要说国家会怎么样。他们一生的追求,就是自己“安逸舒服”。他们要过的日子,是那种轻松浪漫的生活。从他们的经济收入来看,完全可以养活一大群孩子。即使在读大学,也能同时可供养三至五个。但是,他们讨厌孩子,认为这些“东西”完全是来“索债”的。有了他们,洋房没有了,小车没有了,餐桌上的山珍海味也没有了,甚至会打消旅游世界各地的念头,也会让出国旅游计划永远成为计划。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是古代的先贤孟子说的。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离娄上》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意思是说,不孝顺的事情很多,没有后人却是最大的“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好像他父母不存在似的,这与他父母“无后人”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作为君子,还是应该把娶妻这类大事先告诉父母才对。

这是孟子在尊重父母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道德标准。后人就把这个标准当成了“古训”,认为没有“后人”是最大的“不孝”,这是与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以孝治天下”格格不入的,所以许多人都不敢“闯”这一红线。再说,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谁会有生育能力而不生?那就是“自取灭亡”。这样,那个“无后为大”的“大”,可能就不是“大不孝”,而是“大隐患”。所以,对古人来说,能够生育却不让它“生”,这种做法,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

今天看来,那种“自取灭亡”的结果,好像已经不存在了。因为社会在发展,古人那种什么都需要“人力”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没有多少人再顾虑“无小孩”的隐忧。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对整个人生意义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后继无人”是十分可怕的事。试想,由无数代人创造与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到了你这一代人就“中止”了,岂不是一种毫无价值的“毁灭”?你能背负得起这个“罪孽”吗?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这就说明,人活在世上,并不是全为了自己。我们还有一个神圣的责任,就是把辉煌的成就“传承”下去!如果我们大家都为自己打算,我们本身也不会存在。因为我们的上一辈,早就把我们“开除”了。

人类的高度文明是通过若干代人的共同努力,才逐步完成的。如果中途出现“断层”,文明就会倒退。如果“后继无人”,整个文明就会消失,世界将重新回到黑暗中去,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

汶川大地震后,我们的孩子全在震区外“过渡”去了,有好几个月,在县城的大街上根本看不见一个孩子。街上虽有人,但全是成人,因此整个街就显得异常冷清,为什么会这样?思来想去,突然发现少了一道风景,原来没有孩子在奔跑。没有了昔日喧嚣的孩子,街上怎么也热闹不起来。没有了调皮捣蛋的孩子,就像缺少了很多生气。于是,希望孩子出现的愿望也就越强烈,眼睛就不自觉地寻来寻去,最后终于发现了一个,兴奋地跑去一问,原来是外县在此过路的。此时,我心里不禁哀呼:天啦!要是长期这样没有孩子,全社会都这样,我们不就没有未来了吗?这样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们成年累月辛苦操劳,不就是为了孩子吗?没有了他们,我们还有什么值得去做的?此时,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出来。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没有孩子,却是个天大的隐忧。年轻的时候,可能不觉得。到了一定年纪,你就会知道,当初选择“不要孩子”,这可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随意武断。这是许多人共同经历的明鉴!

没有孩子,你体会不出人生的全部意义。将来去见上帝的时候,都是一种缺憾!没有孩子,你体会不出天下有一种感情是永远割不断的,就是“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呢!没有孩子,你体会不到一个家庭的真正温暖与活力,也体会不到睡在孩子尿床上的快乐滋味,也听不到叫你“爸爸”或“妈妈”的那种惊心动魄!没有孩子,你也体会不到再苦再累也要去干的信心与力量,也体会不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与魄力!

天下谁跟你的心贴得最近,是夫妻关系?还是兄弟姊妹?还是亲朋好友?都不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又是一句古训。现在的人,还没有遇到大难,就各自飞了的已经不少,大家不是没看见吧。兄弟姊妹各自有家,他们是无暇顾及你的三长两短的。亲朋好友,只有共同的利益没有永远的义务。当你落难的时候,只有两种人永远不会抛弃你,他们是父母,和自己生养的子女。这是一根割不断的血脉传承阶梯,它是用血与泪筑城的万里长城!如果有一天你落难了,会体会到我这句话的分量。

一辈子,没要孩子是什么感觉?国内第一批“丁克族”已到晚年,现状如何?

现在中国的开放政策是鼓励人们生育更多的孩子,并提高中国的生育率,但结果是不想生育的家庭仍然没有生育。 最初想要二胎的家庭, 毫不犹豫地进入二胎领域。 但是对于不想生育的仍无动于衷,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人们似乎不再对丁克问题有陌生的眼光,而是有一种嫉妒的感觉,认为现在所有方面的压力正在使年轻人越来越气喘吁吁,生孩子简直是一种奢望。

社会上有一群人以“一辈子没有孩子”的概念生活。 我们称此类人为“ 丁克家庭”。  丁克在家庭中,夫妻不必整日陪伴孩子。 放假时他们可以出去玩,或者回去见家庭中的其他亲戚,没有太多的家务要处理。 他们两个是彼此一生中唯一的伴侣,夫妻之间的感情更加纯净。

第一批女性丁克已在暮色之年到来, 我以为女性丁克会留下很多没有生育的钱,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会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现实是许多女性丁克都没有抚养孩子,因此没有省钱的动力,甚至买房的概念也不再存在。 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享受生活上,所以在老年时没有太多的积蓄,所以目前的状况也令人担忧和激动。

晚年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是孤独还是幸福? 这主要取决于妇女如何安排生活以及她们是否有自己的计划。 他们周围的许多人都会质疑丁克家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丁克家族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能根据现实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因此他的晚年是荒凉的。 有些人喜欢孩子,想享受家庭的幸福,有些人喜欢过着别致而自由的生活,而没有一个孩子一生。 实际上,无论您做出什么选择,您都只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良心。

中国首批”丁克族“现在已经步入晚年,他们后悔了吗?

看情况而定。如果经济条件好,又有老伴陪伴,估计不会后悔;如果经济条件不好,晚年过的很凄凉,那就会后悔:如果经济独立,但是精神世界空虚,这种情况也是会后悔的。所以一个人要不要丁克,取决于自己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能不能支撑自己独自生活。尤其是老伴先走之后,一个人孤独的活着,就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生存能力了。

一、晚年生活幸福,肯定是不会后悔丁克的。

有些人年轻的时候经济条件很好,攒了不少资本,把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又没有孩子,有空闲的时候就夫妻俩出去游山玩水。因为没有孩子,老公一般都把老婆当孩子来宠。没有孩子的牵绊,人也显得很年轻,这个时候就不会后悔丁克。

二、晚年经济不好,又没有孩子,估计就会后悔了。

年轻的时候穷点没关系,毕竟年轻就是资本。但人老了不一样,赚钱能力明显差很多,如果有个病痛的话,没有孩子,看看别人儿孙满堂,不自觉的就会觉得自己孤苦无依。这种情况下,就会后悔年轻的时候为什么不早点要孩子。

三、丁克夫妻,有一方先离世,也会后悔丁克的。

丁克夫妻,生活里都是只有对方,突然有一方离世,这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晚年生活里没有孩子的牵绊,就会觉得孤单。虽然年轻的时候过的很潇洒,但是人老了思想就会发生变化,这个时候虽然物质上不缺,精神世界也会很空虚。所以内心要强大才行,不然也会后悔的。

在中国养老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夫妻选择丁克,要做好心理准备。年轻的时候快乐,老年的时候不一定就快乐。任何一种选择都是有利也有弊的,所以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就得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也无所谓后不后悔。有的人生了孩子还后悔呢,总不能把孩子塞回去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